公司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宏观世界之Web3-MindWeb(心联网)革命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宏观世界之Web3-MindWeb(心联网)革命

发布时间:2022/05/15 公司新闻 浏览次数:678

宏观世界之Web3-MindWeb(亦作MindsNetworking)革命

 

——去轴心化互联网的本质是共生权范式转移

 

Archer Hong Qian钱 宏

中国作家学会会员

Global Symbiosism Society(CANADA)学术委员会主席

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学术委员

 

 

一切组织平台如梦幻泡影,惟有价值自组织创新生生不息!All organizational platforms are like dream bubbles, Only the value of self-organization is endless!

                     

                     赞Web3革命!

 

         经天纬地互联网,照澈万方助共生。

         纵横捭阖全分布,千灯互照心连心。

 

背景:从Web1到Web2,再到Web3

 

看这张小小的不起眼简单工作日志的截图,却见证人类首次互联网连接实验!

 

 

时间: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

 

空间:阿帕网UCLA第一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节点的连通,实现了分组交换技术(又称包切换)的远程通讯;

 

意间:加州大学教授雷纳德·克兰罗克(L.Kleinrock)向助理UCLA大学生查理·克莱恩(C.Kline)发出传输的5个字母——“LOGIN”(登录)指令,以确认分组交换技术的传输效果,随后,传送了其他资料和数据,有趣的是,通过IMP“握手”的两台大型主机,使用的是两种语言字符(一台是ASCII码,另一台是却使用着EBCDIC码),经克莱恩大脑里“储存”的两部字符编码词典,快速地转译,达成意间沟通。然后,1969年11月,第三台IMP3抵达阿帕网第三节点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1969年12月,最后一台供试验的IMP4在阿帕网第四节点——犹他大学(Utah)安装成功,基本实现了ARPANet之父拉里·罗伯茨(L.Roberts)规划的设计蓝图(意间)。于是,具有4个节点ARPANet正式启用,人类社会从此跃迁到了网络时代。

 

Internet:是一个把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用各种传输介质互相连接起来的网络。因此,有人称之为网络的网络,中文译名为因特网、英特网、国际互联网(简称互联网)等。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万维网(WWW)、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手机(3GHZ)等。

 

WWW(World Wide Web):中文译作万维网。发源于欧洲日内瓦量子物理实验室CERN,正是WWW技术的出现使得Internet得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这项基于TCP/IP的技术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迅速成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Internet上的规模最大的信息系统,它的成功归结于它的简单、实用。在WWW的背后有一系列的协议和标准支持它完成如此宏大的工作,这就是Web协议族,其中就包括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在1990年,HTTP就成为WWW的支撑协议。当时由其创始人WWW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随后WWW联盟(WWW Consortium)成立,组织了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小组进一步完善和发布HTTP。

 

WWW服务器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把信息组织成为图文并茂的超文本,利用链接从一个站点,跳到另个站点。这样一来,彻底摆脱了以前查询工具只能按特定路径一步步地查找信息的限制。万维网是无数个网络站点和网页的集合,它们在一起构成了互联网最主要的部分。它实际上是多媒体的集合,是由超级链接连接而成的。我们通常通过网络浏览器上网观看的,就是WWW的内容。

 

WWW使得全世界的人们以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和深度相互交流。相距遥远的人们,甚至是不同年代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展亲密的关系或者使彼此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数字存储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比查阅图书馆或者实在的书籍更有效率地查询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以比通过事必躬亲地去找,或通过邮件、电话、电报或者其他通信方式来更加快速地获得信息。WWW是人类历史上最深远、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它可以使它的用户与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其他人群相互联系,其人数远远超过通过具体接触或其他所有已经存在的通信媒介的总和所能达到的数目。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WWW发明者Tim Berners-Lee爵士打出“This is for Everyone”,言外之意,互联网献给所有人。

 

Web:是万维网3W即World Wide Web的简称,至今忆从Web1、Web2,发展为Web3。Web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方式的信息发现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综合,本质上具有Internet(国际互联网)分布式去中心化特色。Web的基础,当然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连网(Internet)。

 

把Web放在经济学背景下考察,Web3重点是所有权(Ownership),即将分散的原子化的权利自组织与外连接起来,具有鲜明的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特性,但这是一个渐次显现的过程。

 

Web1,跨度是几十年,几十年来互联网公司服务全球各个加入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的用户,创造了内容,从中获利;

 

Web2作为遗留技术,仍然存在公司在我们创建数据的地方获得利润,Web2本质上还是产生利润的行为;

 

Web3,终于成为我们创建所有这些数据的地方,我们拥有它,真正拥有它,如果我们愿意,我们每个人就会获利。Web3是一个许可系统,所以,从Web1到Web2,再到现在的Web3,It’s a very big designation。Web2将与政府到公司和其他任何东西作斗争,因为那是他们的蛋糕。他们的动机是保持他们的权力结构,并保持增长。因为,第一,他们就是这样成长的;第二,这就是激励所在,所谓激励驱动行为(incentives drive behavior)。

 

Web2和Web3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激励的方向,每个人都被激励诚实行事。人们通常会通过减少获取的奖励获利惩罚,尤其是来自质押池(a staking sense)。因为在Web3的背景、语境和运行机制上,基本上不鼓励采取不诚实行为(basically disincentiviaed to act dishonestly)但独特之处在于,你不需要那个中间人(Minddleman)或信托人(Trustor),来确保你遵守任何法律。一切都是以编程方式完成的。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质押或标记(staking),是去中心化金融,这是Web3的一个很大的子类别。

 

现在,Web3如何真正帮助普通用户,并真正感受到Web3可以为任何人做什么(What Web3 can do for anyone)?回答是,如果你现在想去银行存钱、购买债券(理财产品),实际上会发生的是银行将你的资金,抵押贷款等中受益,当然,你在那个机构存款或购买债券,你会得到一小部分利息,但实际上银行或政府将从你的资金中受益最大化。但是,如果使用DeFi(DeFi是一个创新的概念,强调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不同中心的分布式合作,分布式金融,即去中心化的金融或者去中心化的借贷。DeFi将传统的金融里的借贷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掉了担保机构、信用机构,用数学、代码、程序、共识机制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借贷),你可以成为直接贷款人,你可能是为这些贷款提供资金并获得绝大多数回报的人。这样,你说你可以从零点几,甚至负利率,在一些银行,到现在你可以赚取10-15%的利息,具体取决于token(代币,非主权通货),做几乎完全相同的事情。你还可以通过DeFi用其它方式获利。例如,你可以质押stake(股份),成为金融系统的一部分,哪怕你是一个普通收入者。

 

当然,你能不能做到?取决于没有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是否也可以使用,如以太坊Meta Mask(元掩码),可让加密新手迈出第一步进入区块链世界,体会DApp交互分布式应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所以,目前围绕教育的整个过程,那种漫长的努力学习过程,将会以某种方式消失。这也将是人类新生代认知史上的革命。现在,如DApp有机会为最终用户简化事情,一旦人们看到更多传统金融工具,解决方案、企业,无论是什么,找到一个入口或连接到DeFi,进入去中心化的世界,就将能够看到完全不同的采用程度,现在是时候了!

 

当然,对于新事物新工具,大概总有两种人,有真正喜欢DeFi实验阶段的人,尽管有些事情可能会出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赌场,你可以赚到一些非常好的钱,但也可能失去它。但这同样是针对一小群人的,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承受不起赔钱。如果他们赔钱怎么办?这个词传播开来,产生了一种非常消极的情绪,围绕这些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其实真正可以帮助那些人,但它的难度使人们远离。

 

所以,任何交互分布式应用技术(涵盖从通讯、金融交通资源整合,到衣、食、住、行、信、业、保、教、医、养、生、安、乐等13大生活要素的生产、创新领域及生物AI)发明者,现在真的需要让事情变得更简单、方便,并在整个旅程中考虑消费者——产品价值的终端创造者(基于Symbionimics共生权理论及其消费资本)——权益的保护和增进方面的问题(有关“消费价值论”的内容,请参看《关于经济学的数理建模与消费资本论的学科定位》,刊于共生网http://symbiosism.com.cn/6506.html)。

 

共生权范式:Web3将Trust与Truth转换为自洽关系

 

读了朋友推荐来的财经作家张小平《苏彤:Web3的 <国际歌>,要为“真实”而斗争?!》一文,我感觉文章的确澄清了很多问题。但是,作为文章的立论基础的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对Web3的五条原初诠释中的核心定义:“少一点信任(trust),多一点真实(truth)”中的“trust”,如果翻译为“信托”,即“信用委托”,也许会更为精准,也更符合上述从Web1到Web2,再到Web3发展的真实情况。

 

信托(Trust)的本质,是一种“权责让渡”(Transfer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即把个人有形、无形的权利(权力与责任、利益与义务)和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委托(让渡)给某个信用机构(如金融)、平台、共同体(社团组织、政府)中间人、代理(表)人。这种权责让渡信托,对于当代人来说,又分未经授权的让渡信托,如个人作用共同体成员,一出生就让渡了的权责,经授权的让渡信托的权责这样两种方式。

 

但是,无论是未经授权的权责,还是经授权的权责,个人都葆有经过一定方式(恊商、谈判、科技革命、汤武革命或政治造反)收回的权利。比如,巴黎公社《国际歌》表达的就是用革命(政治造反)的方式,收回个人权责的正当性、合(自然)法性。

 

而且,无论是恊议、谈判、科技(如作为“价值互联网”的区块链),还是革命造反的方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大关系上,都是作为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有生命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行使“个人所有权”,亦即“人权、事权、物权”三位一体之“共生权”(Symbiosrights)的真实(Truth)表现(参看By Archer Hong Qian, The Symbiorights:a Paradigm shift in Economic narrativehttp://symbiosism.com.cn/5931.html)。

 

在这个意义上,Gavin所表达的少一点信托(trust),多一点真实(truth)”这一选择性命题背后的“信托悖论”,即信托的可信性悖论——我们是因为他人可信才付诸信任,但我们又无法完全确定他人是否可信——就在Trust与Truth的自洽性中得以消解。

 

 

也就是说,Trust,意味着你将某种权力授予其他人或某个组织,但他们“不能够以任意方式”使用该权力,与Truth,意味着有更多的理由、方式、路径如DiFi相信期望会得到满足,不必是一个选择性命题,而可以转换为一个自洽命题:“需要Trust(信托),保障Truth(真实)!”

 

Web3是一场个人所有权的革命

 

将Trust与Truth放入共生权范式,Trust与Truth就从选择关系,转换成自洽关系,同时,也就回答了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关于“Web3 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问题:Web3 世界中的Trust(信托)与Truth(真实),在确保Symbiosrights(共生权)的现实性中是共生关系。

 

这样一来,Web3革命,远不只是一种民间秩序的金融愿景和行动,而是一场去轴心化的个人所有权的社会革命!

 

共生哲学发现,在自然世的共生起源(The Symbiotic Genesis of Naturaropocene)、人类世的共生底线(The Symbiotic Baseline of Anthropocene)、地球世的共生灵魂(The Symbiotic Soul of Earthropocene)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当代人(We contemporary people),将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存同尊异,间道共生”哲学思维的时间、空间、意间中,超越轴心时代以来的智慧之爱,以爱之智慧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人天)、人与社会(人我)、人与自己(心物)三大关系,即:

 

一、既不是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人相分,而是天人共生;

二、既不是人我对抗,也不是人我同一,而是人我共生;

三、即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心物共生。

 

需要说明一点,在“人我关系”(人与社会)上,要保持或达到共生效应(Symbiosis effect),必须葆有“恊商、谈判、科技革命、汤武革命或政治造反”权利(如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中规定的公民个人拥枪权)。

 

因为一切被信托的组织、机构、平台、共同体,都有可能存在滥用信托、让渡的权利,甚至剥夺个人权利的情况。正如即使是科技平台(共同体),亦如WWW发明者Tim Berners-Lee所言:“互联网正在违背互联精神,大型社交网站对用户从网络其他部分发布的信息进行屏界。它们通过将用户披露的信息汇总到数据库中,并重新利用这些信息仅在自己的网站内提供增值服务”。某些主权组织或科技组织,也可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AI垄断平台,侵犯“有生命的个人”的自主权,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不可能在造成问题的相同的维度加以解决。

 

凡是资源,都不应当被任何机构平台和信托中间人垄断和操纵。基于原住民人类学家 Keolu Fox提出“数据也是一种资源”的概念,受到澳大利亚原住民“数据主权运动”启发(《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的框架下,原住民族应该拥有对其人民的数据的控制权,可以决定这些数据如何被使用),Tim Berners-Lee将数据主权的理念扩展到每一个人,就有了个人数据自主权(data sovereignty)的概念。他甚至创办了一家新公司 Inrupt,试图推广这种“数据自主权”理念,将数据的全部控制权重新交还给用户,但仍能够让用户正常使用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而这个个人数据自主权,不仅物质性需求,也是精神心理上的需求,亦即共生权(人权、事权、物权三位一体)的有机构成。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马克思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权”(《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以寻求“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并造就“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The Communist Manifesto》。跳开日本人的“共产”译法,The Communist Manifesto的准确翻译,应当是《公社主义宣言》或《公社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译名来自日语“共产主义者宣言”,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首次译成《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上海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从日文本参照英文本翻译的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还是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国际歌》作者的“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实现“英特纳雄耐尔”(来源于法语的internationale,英文international,本意是国际或国际主义);抑或温思罗普根据《Bible》“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马太福音5:14),提出“山巅之城”与“爱是尽善尽美的联结”的憧憬;或者干脆是蒂姆·伯纳斯·李对“Web万岁:对公开和中立性的召唤”(Long Live the Web: A Call for Continued Open Standards and Neutrality)……讲的都是“共生权”范式转移下的Web3.0行动,亦即Symbiosism哲学的表达方式。

 

Web3去轴心化互联网即是心联网MindWeb或MindsNetworking

 

所以,去轴心化互联网的本质是共生权范式的转移(The essence of the decentralized Internet is the transfer of the symbiorights paradigm)。

 

既然如此,那么,Web3为代表的去轴心化互联网,在共生之光-爱之智慧的贯通下,相对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而言,就应该命名为:MindWeb或Mindnet心联网(参看钱宏:《心联网The Internet of Mind——全球共生事业与心联网成功展开的意义和价值》;《关于“心联网”的英文对译——錢宏与复旦研究生曹芬芬同学、罗马俱乐部程一恒教授展开的微信讨论》;《智慧论坛减缩版——生態经济学的视界:智慧城×心联网×历史观=共生理想邦(北京丰台区)》;《何谓“全息”?何谓“全息共生”?》,2016)。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重录12年前《中国:共生崛起》(知识产权出版社)导读中的一段话:

 

当人们意识到,并开始谋求自身利益(Live)时,自由主义就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

 

当人们同时意识到,并承认他人、他者也拥有这与生俱来的权利(and Let live)时,平等主义就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

 

当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同时成为所有人的处世哲学(Live and let live)时,每个人的自由就成为一切人自由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平等就成为一切人平等的充分条件;

 

于是,尊嚴主义、幸福主义就随之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基于此,每个人的尊嚴、幸福也就成为一切人富有尊嚴、幸福的充要条件。

 

这就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能够达到的最高伦理境界和最大价值诉求。能够体现这种“爱之智慧”的处世哲学,就是共生主义(Symbiosism),而全球化、生態化、孞息化运动的出现,总体上也呈现为趋于Symbiosism。

 

美国的精神国父John Winthrop(约翰·温思罗普)根据《Bible》“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马太福音5:14)提出了“山巅之城”憧憬,令新兴的美利坚成为“灯塔之国”,辉煌了200年。

 

但是,John Winthrop没有指出马太福音讲的“世上的光”,即是“共生之光”(爱之智慧),所以,“山巅之城”的构想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共生之光-爱之智慧的照耀下,“城造在山上”,才显现出Live and let live之最高伦理价值——共生之域!

 

天人、人我、心物三大关系,人类将在“共生之光,爱之智慧”的MindWeb心心相连、心心相印中重新展开:良智(Beautiful Mind)、热情(Passion)、愿景(Vision)、自由(Liberty)、平等(Equal)、创新(Innovatory)、使命(Mission)、行动(Action)、尊嚴(Dignity)、幸福(Hengbok)、神通(Theurgy)、臻美(Beauty-pursuing Symbiosism)!

 

人生就是追寻可能的世界,让这个遭遇困境的世界臻美而共生!我想,这将是今日世界开创可能新格局、新境界、新气象的开端!

 

这样的开端意味着,当今人类还必须切记Awakened Symbiosism:From limiting growth,to limiting human cultural footprints(翻转极限,觉醒共生:从增长的极限,到限制人类文明的足迹)!

 

那么,就象《增长的极限》(Limits of growth)第一著述人Donella H. Meadows女士衷爱的谚语所言:“即使知道世界末日就是明天,今天我也要种一棵树(Even if I knew the world would end tomorrow,  I’d plant a tree today)”!

 

回到文章的开头,2022年4月26日虎嗅网发表行业观察文章《Web3革命:逃离、信仰、大迁徙》引起舆论热议,以及其后,量子学派针锋相对地写评论长文《Web3.0,与中国无关!》讨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Trust与Truth自洽不自洽”的事实观察和评判中,清晰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无需过多置喙。

 

 

孞烎记于2022年5月2日Vancouver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