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关于经济学的数理建模与消费资本论的学科定位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关于经济学的数理建模与消费资本论的学科定位

发布时间:2022/01/13 公司新闻 浏览次数:468

关于经济学的数理建模与消费资本论的学科定位

 

——宏观世界之如何走出经济学学科划分的现实困境?

 

Archer Hong Qian(钱  宏)

全球共生研究院院长

Global Symbiosism Society (CANADA)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院士,在一次演讲中,告诫学生和家长,数学太繁琐,不如“假传万卷书,真传一案例”。他认为:“教科书讲得太复杂,学微积分只需要一个案例。”

 

林院士以“火车的瞬时速度作为案例,可以把整个微积分展开在你面前”【(瞬时速度+小变化)×短时间,即小学A+B×C=A×C+B×C,瞬时速度×短时间+小变化×短时间,全路程即是小路程加起来,总时间即短时间加起来,积累得很多,就是积分,这等于把小学、中学、大学学的数学换一个名称,把原来讲相加变成叫积分】,说这就是数学的制高点。当然,林先生提倡的是掌握数学的精神,即“多则少,少则多”的哲学理念,他强调:“我们在学习时很忌讳不讲发明,只讲证明;不讲道理,只讲定理。所以我希望数学文化发生改变,变成讲道理的学问,变成讲发明的科学。”

 

我想,尽管至今还有人质疑“经济学是不是科学”,林群院士讲的,对经济学学科划分与重建,也有启发作用。

 

所以,我还是想说说经济学学科的划分问题,以及如何在思想上走出现行经济学学科划分的困境?

 

Symbionomcs發現:經濟行為都是具體的,正如物理运动都是具體,宏觀与微觀、政府与市場、公平与效率、需求与供给……都是具體的,也是相對的,更沒有谁可以代表或取代谁,所以,只有原理与适用的区别与分工(侧重要点不同)。

 

因而只有理论經濟学与应用經濟学、理論物理学与应用物理学的学科划分,沒有什麼宏观經濟學与微觀經濟學、宏觀物理学与微观物理学两套數理公式,这种學科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割裂和思維方式上的一系列对立(参看《共生经济学·绪论》,2013)。

 

所以,經濟學家们应当学会:用奧卡姆剃刀将經濟学中冗余、復杂而混亂、障目、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名相、实体、巫术、數理建模、計划規劃……統統剃掉(或合併同类项),以打开人们的眼界、视域,克服歧見,釋放经济学研究(行為)的價值!

 

我也讲两个案例,一个属于“公平与效率”的数理建模,一个是有关“消费资本论”和“直销”行为。

 

画家兼辩证逻辑学家刘浩锋,在《率极均衡原理:公平是整体的效率,效率是局部的公平——共同富裕是世界未来必由之路》一文中,通过分析和指出:择优分配原理成立的条件与“择优不优悖论”(Tenable conditions for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t distribution and the “paradox of pursuing local maximum benefits causing overall minimum benefits”),将“球容积圆面积最大”(The largest spherical volume and circular area)引入“率极均衡原理”(principle of ultimate efficiency equilibrium,也许用“最终效率平衡原则”更容易理解),实现“共同繁荣”(Common prosperity),并作出了数理证明,很有创意,逻辑上是成立的。

 

其理论价值有二:一是更正了传统观念中把公平和效率并列或矛盾的两个概念的错误;二是提出了两者协和促进的数学原理,从而在经济政策上,对于实行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政府仰仗资源秉赋比较优势与民争利的经济格局,显然具有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现实意义。

 

根据哥德尔定理,一个理论如果是自洽的,肯定不是包罗万象,反之亦然!所以,尽管我认可“率极均衡原理”或“最终效率平衡原则”,在数理、逻辑上是成立的,而问题仍然在于,它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经济学问题?引入“太极图”所蕴含的万事万物都走向自身对立面而衰竭,因而是自然界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物极必反”原理(很容易陷入因果循环论证),显然属于多余的“共相”或“实体”,反而冲淡了“率极均衡原理”的现实针对性。

 

以共生经济学(Symbonomics)观之,如果刘浩锋能从哲学上找到“公平是整体效率,效率是局部公平”(fairness is overall efficiency, and efficiency is local fairness)的逻辑和现实机理,超越基于《易经》式的巫术思维(永远有理),找到具有当下行为动力学(Dynamics)与社会恊和学(Synergetics)机制——这涉及经济学对象的转变、经济学学科性质的界定、现行经济形態的扩容与经济形態价值参量标准的重新界定——将对中国与世界走出现行经济学遭遇的“市场自由与政府管控世纪钟摆周期性困境”,提供真正的帮助(《思想先导:共生而共富-共福——在清华“共同富裕县域城乡标准研究”开题暨第一次理论务实会议上的发言》 – 全球共生研究院 ,symbiosism.com.cn)。

 

即便现行工程学、货殖学意义上的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遵循某种约束条件下求得效益的极大值。那么,“率极均衡原理”还需要回答:其约束条件是什么?或者说“率极均衡原理”的求极值,是否没有约束条件?

 

如果是有约束条件的,那么引入“球容积圆面积最大”的数理证明,是不是其约束条件?但这样的约束条件,就象圆周率、黄金分割率一样,依旧只有数学和工程学意义,而离经济学意义上的共同繁荣(Common prosperity)还相距甚远。按圆周率、黎曼几何可以设计完整的球与完美的圆,虽然适用于人造物,但并不适用于活生生的人本身。按黄金分割率设计出来的人,也未必美丽动人(与自然生长出来的黄金分割率身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一句话,数理证明可以满足“球容积圆面积最大”的虚拟条件,但未必解决得了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学问题。

 

 

如果没有约束条件的,那么“率极均衡原理”,就和“择优分配原理”(康托罗维奇因、茅于轼)一样,溢出了经济学的“建模”意义,进入更复杂的社会学(组织资源的事权责任)和政治学(重大利益的权威分配)领域,而在实际应用方面遇到问题。

 

现行经济学,本来就存在着模型化(或数学化)与现实性的矛盾,但经济学最终选择了所谓科学性的模型化,且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这样就不得不放弃现实性,否则就陷入削足适履的尴尬。欧美国家已经多次发生学生和教师的反主流经济学运动,他们批评经济学缺乏现实性、只分析虚构的情形。因此经济学教育要进行现实化改革:在每个理论后面都加上其对应的现实是什么,并与模型分析的情形和结论进行对照,不掩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用理论牵强附会地解释(证明)现实。这事起因于2000年6月,一群法国经济学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份法文的请愿书——《Open letter from economic students to professors and others responsible for the teaching of this discipline》,掀起了一场后来被标示为反“自闭症经济学”(autistic economics)的经济学学生运动。公开信主要有四条:希望逃脱想象虚构的世界,反对毫无节制的使用数学,要求一个多元研究取向的经济学,呼吁老师赶快觉醒否则为时已晚。

 

其实,这也正是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基于“生命自组织价值论”(the Life self-organization axiology),“让生产回归生活,让生活成就生命,让生命呈现生態”的原由。生命价值论:奉造物主妙有的名义 – 全球共生研究院 (symbiosism.com.cn)

 

我们知道,“择优分配原理”,仅仅是一个数学原理,要能够应用它取得工程学、货殖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的实际效用,不但要对各部门的产出函数或收益函数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控,而且,无论是“有计划,按比例”,还是“择优分配”“率极均衡”分配资源,都有个由谁(接近神的主体)来了解和把控的问题——无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抑或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都是问题。

 

这样,问题又回到了“市场自由与政府管控世纪钟摆周期性困境”——市场派与计划(规划)派、底层驱动派与顶层设计派,长期争执不下的“效率与公平”“需求与供给”“数量与质量”基本问题——即现行经济学思想和基础理论上的天然缺陷,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这是茅于轼先生从研究数学进入经济学的优势,也是他在社会政治领域遭遇批评的劣势——包括“择优分配原理”在内的所有经济学“建模”(当然包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公式”建模),永远不可能对人类实际经济行为进行“削足适履”式解释或改变——无论在微观的行为者(例如个人、公司、买家或卖家)以及与市场的互动,还是在宏观分析整个经济体和其议题,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上,都很难真实地发挥好“资源配置”的作用。诚然,茅先生从择优分配原理出发,对某块国土、造航母、经济适用房、毛泽东、教育、计划生育等问题的批评,都不无道理和依据,但并没有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承认。他获得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颁发米尔顿·佛利民奖,是因为Cato Institute认为茅先生是“对于伸张人类自由有杰出贡献”,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成就。作为一位工程师,算是无心插柳吧!

 

顺便说一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用剥笋法,把产品、交换剥掉后,在“商品产品-商品交换-商品生产”链条中,只剩下劳动,而且是蓝领工人的劳动。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建模中,“交换价值”没有位置,最后将经济学导向了政治学的“分配侧革命”,也将革命导向了“公私所有制”的争夺,这是对重商主义与货殖学经济学的极化反拨。从马克思主张“分配侧革命”的《资本论》,到皮凯蒂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征收累进税”的《21世纪资本论》,到向松祚改变“三个两极分化”的《新资本论》,是同一种“重分配,轻交换”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那么,经济学要如何“逃脱想象虚构的世界”,不停留在“毫无节制的使用数学”状态,才能“不放弃现实性”,乃至“追寻可能的世界”呢?

 

正巧,前不久有人问到我对“消费资本论”和“直销”的案例如何看,不妨直接把我的回答转录如下:

 

客问:在你的共生经济学理论中,为什么肯定被污名的“消费资本论”?甚至还肯定妖魔化的“直销”之社会价值?

 

宏答:我与消费资本论的创立者陈瑜教授,于2003年在广东“珠三角城镇经济发展创新论坛”相识,当时,我就感到他拓展了“资本论”的阈值,具有改变现行经济学“投资-内需-出口”思维方式,进入“生产-交换-生活”思维方式的意义。后来,听说许多搞直销的国人都以消费资本论相标榜,以至连累污名(此外2017年在北京与常年在德国的齐继义先生相遇,他送一本他作序的由两位年轻人写的《消费资本论》,但内容基本只有案例不同)。

 

但我认为,一种针对现实性的经济学思维,一定有其理论价值。因此,我试图从已经我改造的理论经济学中,找出“消费资本论”的学科位置及其可能的价值创造机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与赵启正先生在谈到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价值参量时,还特别讲到从工商文明的GDP价值参量,到生态文明的GDE价值参量的改变,消费行为亦体现了资源能效/能耗状态,所以应当肯定其资本论的意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我在接受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时,第一次明确讲述了将共生法则引入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构想,肯定了消费行为与纳税行为一样,都为社会经济作出了贡献,消费者应参与消费(信托)红利的分配,以平衡经贸关系;纳税人应参与税收(信托)红利的分配(包括免费养老在内的公共物品服务)。

 

共生经济学(Symbionomics)“共生权”理论,充分肯定“消费价值论”(与“消费资本论”有联系但有区别)。从“消费价值论”的维度看,在“生产-交换-生活”链中,消费(购买赎取交换)行为实现资本增值。

 

这一定义,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或“社会分红”)的生命自组织价值论意义。作为由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提供的针对全体公民和居民的无差别、无条件经常性现金收入机制的“全民基本收入“(UBI),远不只是早在1797年美国创立者Thomas Paine提出的“人权概念”,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转移支付”或“第三次分配”,更不只是“杀富济贫,共同富裕”这样简单。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剥夺剥夺者”“发钱”“躺着拿钱”。看看德国和瑞士的基本收入协会发行了纪录片“无条件基本收入:一个文化的推动”(2008),片中谈到了基本收入的运作方式、资金来源和这项制度的优点,让UBI在多国和地区进入政治讨论就知道,很显然,2017年Philippe van Parijs在James Meade(1977年诺奖得主)论述基础上提出,并得到加拿大、荷兰、芬兰、纳米比亚、韩国、肯尼亚政府响应的UBI,实际上可以促进和增加消费,消费市场是“使用价值”或“生产效能”的最终实现形式,也是“税收价值”的实现形式之一。

 

也就是说,随着价值观和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改变,高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UBI将成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必要形式。

 

埃隆·马斯克把人工智能普及后的人类生活方式与“全民基本收入“(或“社会分红”)结合越来考虑的第一人,比那些空谈社会主义或瞎批资本主义,连“共同富裕”与“共同贫穷”机理都搞不清楚的学者、政客们,不知强多少!所以,他必须进入《SYMBIOSISM·共生:一种创新生活方式的精神力量》一书的“宇宙之子”行列!

 

有件奇怪的事情,我不大明白:为什么福利制度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大陆经济学语境中一直被垢病(如“西方大福利制度”“福利陷阱”“福利病”,几乎与“中等收入陷阱”“转型中期陷阱”相提并论)?

 

重新定义的消费(创造)价值论(consumption value theory),发现消费意图与消费行为的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新奇性价值、情境性价值等消费价值5因素,不仅是促进资本增值的五种因素,而且,也为UBI(全民基本收入或社会分红)促进社会消费、增加税收和免费生育、医疗、教育、养老等全民福利,注入了价值内涵!

 

以共生权理论(the Symbiorights theory)观之,股份制度、福利制度,都是资本社会化(相对计划经济的社会资本化)的一种途径!

 

2017年5月,我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讲《共生论VS资本论》时,特别介绍了用“社会资本化与资本社会化”(Social capitalization and Capital socialization)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框架,不仅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Planning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两种分析框架,更有助于明晰苏美两种经济模式的价值判断,而且,为人们提升“生命自组织价值论”的认知判断,提供了便利(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第69期:“共生论”与“资本论”的对话-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fudan.edu.cn))!

 

既然全民基本收入或社会红利(BUI),是一个国家的“消费市场及税源保障”的一种方式。所以,这里倒是要好好算笔账,需要一个类似“拉弗曲线”的“社会红利-社会消费-政府税收三维曲线图”。

 

因为,共生經濟學(Symbionomics)瞄準仨自组织人为研究對象,实现理论經濟学(相当于理论物理学)“共生權”(Symbiorights)范式转移( http://symbiosism.com.cn/5931.html),确立GDE价值参量体系,建立自然、社會、家庭、企業、政府、有生命的个人六大资源资产负债表,建构社區、市場、政府三大經濟形態相互作用共襄生长,“让生產回归生活,让生活成就生命,让生命呈現生態”(芝加哥大學,2015.3),从而“生態文明统領,共生思想为魂”……

 

自此,改變了资本论与社會论、工程学与伦理学、宏經与微經、结构与自由、资本与劳动(含思想)、效率与公平、競爭与合作、需求与供给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經濟学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使之得以兼容而相向而行,存同尊异,间道共生。

 

那麼,近年來經濟學家揭示的“消费资本论”“納稅资本论”“关怀资本论”与“生产资本论”“交换资本论”“生活资本论”一样,就有了一以貫之的理论前提。

 

间道共生,首先强调凡事都有其阈值,直销(特別是互聯網-星链直銷),是社会自组织行为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共生经济学的一个应用场景,因而可以说,应用经济学(相对于理论经济学)范畴的直销,是跨境跨区块跨領域社会资本论及消费资本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必须明白的基本面是:直销(术)远比系统复制(还是术)复杂,是否体现live and let live的共生价值(道上),是决定直销模式的生死劫!

 

所以,我们看到“直销被某些国人做做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骗局,究其原因是什么?参与者唯利是图的本性使然,异想天开想挣快钱。有些人鉴别能力有限,也有愿意同流合乌者”等非共生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当然是要以道德,更要用法律方式,加以规范和矫正!

 

然而,当今人类--有生命的個人,即你、我、他--的問題是:面對三大失灵和失衡:在恊調处理人与自然(天人)、人与社會(人我)、人与自己身心灵(心物)三大关系上,过去起作用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含契约)、市場、政府三种方式,不但都相繼失灵,而且在争夺基本生活资源上,既相互越位,又勾兑衝突,陷入成王败寇(道德)、贏者通吃(市場)、假公濟私(政府)的三大失衡狀態。

 

怎麼办?

 

这就需要:看透本质,并能够在理解本质的基础上自由地创新。

 

何为本质?世界的本質,人类世界的本質即第一原理是什麼?第一原理,就是从哲学家数学家宗教家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耶蘇,到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玻尔、希格斯推崇的第一原理(追根溯源,即基本的公理、处世哲学、人类的本性、万物的规律、游戏规约)。

 

那么,迄今為止,經濟學的第一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第一原理,有哲學家(道德情操)兼經濟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經濟人”,及李嘉图-马克思“勞動價值论”、熊彼得“创新”、凯恩斯“政府权控调节”、埃隆馬斯克“成本價值论(降低成本普及產品)”……

 

但是,从SARS到COVID-19,大自然母亲郑重提醒,人类亟需“你我他(她它祂)”共生叙事,中国人更需从仁人世界观到仨人世界观的历史跃迁!

 

当經濟学者(宏微經濟学、新老自由主義结构主义政治經濟學、工程学或倫理学)、政客、企業主们围绕“供給与需求”來回转圈捣腾,陷入“市場自由与政府管制世紀钟摆周期性困境”之际;

 

当创业者、投资者提出“价值笫一”而管理學大咖呼唤“企業文化”之际;

 

当世界50个顶级CEO发表宣言重新定位“企業最关心的不是股东权益而是社會責任”之际;

 

特別是当COVID-19全球大流行昭示人类生活方式危機(天人、人我、心物三大关系对立、分裂、衝突互坑互害,身心灵病態)必將導致“轴心系統”不可避免地走向閾值临界狀態之际……

 

經濟学的思維方式与价值取向,亦即經濟生活方式的第一原理,就應當有一个全新的整合与超越!

 

因而,重新闕立基于生命哲学的經濟学第一原理,适應三大生产、生态、生活趋势:A、改变人类行为的游戏規约,B、交換互聯、物聯、心联網+AI強弱资源配置,C、拓展线上/线下、实体/虚擬、社区分布/国别分布全通道创新生活,势所必然。

 

于是,共生經濟学(Symbionomics)应運而生!

 

那么,何谓Symbionomics(共生经济学)的第一原理?

 

这就又回到了《共生权(The Symbiorights):经济学叙事的范式转移(a Paradigm shift in Economic narrative) 》(http://symbiosism.com.cn/5861.html)、《关于经济学范式转换前置问题及实际经济行为的讨论》( http://symbiosism.com.cn/6125.html《生命价值论:奉造物主妙有的名义》( http://symbiosism.com.cn/6256.html)中所述内容。

 

一句话:术无是非对错,只在道上即无碍!关键是“上道”--共生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倘若如此,其中可以有各种各样N多的方式方法模式(术)各显神通。

 

最后,人类的一切学科建设,都要以造物主的名,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了生死!

 

孞烎2021年10月25日于Vancouver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1评论

  • 回复

    张剑荆点评:经济学内部已经非常多元。主流经济学高度数学化,有必要,在人文学科中,经济学是最讲理性和逻辑的,因为它最讲约束条件。马克思本人每天都做微积分。但确实过度数学化了,对此,哈耶克、布坎南等都有批评。对经济学的数学化,没必要视之为恶,经济活动不可能按经济学家的意见办。

    不用数学的经济学家多得很,而且不乏很有成就的。经济学是约束条件下的推理体系,不用数学也可以,用也可以。


    2022年01月14日下午1:31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