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生 论——“三S理论”:从生物,到格物、格调与共生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生 论——“三S理论”:从生物,到格物、格调与共生

发布时间:2021/11/27 公司新闻 共生学术研究 浏览次数:1134

生   论

 

——“三S理论”:从生物,到格物、格调与共生

 

Archer Hong Qian(钱  宏)

 

全球共生研究院院长

Symbiosism Culture Think-Tank Foundation(CANADA)

 

 

开题报告

 

一个多月前,我读到美国中央康州大学终身教授居延安的《格论》,真可谓佳构妙篇!其结尾以一句英语总结道:“Framing is limiting while frame breaking is emancipating!”格格在心,又格格不入,以有限入无限,方为解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解放?

 

我的理解,为了庄子在《达生篇》中创造的“生命”二字。生命本身化生了万物,地球上有了“生物”这件大事,才有人之“格物”这件事。至于真假、是非、善恶、美丑、君子小人这些区格,则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处理的第三位的事情。

 

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我问居延安:“能否接着写一篇《生论》?就是比庄子《达生篇》更具本原性的,未知生,安知达生?还包括孔子‘未知生,安知死’的生。”

 

他回说:“我建议你来写《生论》。我写了《格论》,你与我遥相对应,来篇《生论》,我们就合着出版。”

 

我说:“我没有居兄的学问功底,我的行文风格受早年读马克思的影响,观念激情先行,而兄的文章可谓唐宋八大家风格再现,还是兄写这个题目扎实。”

 

他说:“我在美国出《格论》,宏兄在加拿大出《生论》。北美洲出了‘两论’,多棒!然后我们在北美出中英文对照‘两论’一书。再叫玉兴写两论的序言。”

 

我说:“我是反八大家的,把中国文章的美写绝了,格式化了,时至今日,人们跳不出韩愈的道、师,欧阳修的表,苏轼的儒释道一锅烩……但又不能不佩服他们那股文气才华。用兄长的话说,我写《原德:大国哲学》,是破道统的‘格’”。

 

这位兄长依然坚持鼓励我:“你是文章高手,我差些。玉兴也是顶呱呱一支笔。你们都是妙笔生花的高手,我不是。”

 

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上。正巧北美“学者论坛”的张国瑞先生约我作11月份的论坛主讲,要我报个题目,我就报了这个《三S理论:从生物到格物、格调与共生》。其实,我想讲的重点,是我所谓的“生论”。

 

简单题解

 

从人类文明生化看,一切历史,都是思行史,一切历史,又都是当代思行史。如果我们粗略地将人类思行史,简单归纳为“生论”与“格论”两个层面的存在,那么,人类思行演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双重存在,就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将这种动态的双重存在,划分为三种状态,即:保守古典(Conservative classicality)、重写现代(Rewriting modernity)和书写当代(Writing contemporary)。于是,我们发现人类从轴心时代,到共生时代,分别对应着三大范式转移(The paradigm transfer),这就是:始于天地生物(Living beings)的格物(Study world)、格调(Style)与共生(Symbiosism)。

 

鉴于格物(Study world)、格调(Style)与共生(Symbiosism),都是以“S”开头,我对此冒昧地称之为“三S理论”

 

从三大范式转移的过程中,人的思行——生命自组织力与外连接平衡力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要么是书写历史,要么被历史书写!

 

简述格物

 

请允许我倒过来,先讲一下什么叫格物?格者,位也,正也,統也,局也,同也,圭臬(参照谱系)也,亦即“明心见性”也,不一而足。物者,世间一切人、事、物也。格物,就是研究世间人事物,通透其特质和规律。

 

这就是自诩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人,玩儿的趋同存异,而設局为格、谋局为格。格局有大有小,视存异多寡为而定,存异多者为大同,存异寡者为小同。大同、小同,皆可能产生具有一定排他(含她、牠、它、祂)性的共同体(Community)。比如汉儒戴圣在《礼记·礼运》中描述的“三纲”“八目”“七证”,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设局、谋局的格局,也就是定格、定位。

 

 

但是,位位之道,万变不离其心,而且恒定于心之践行,即孞,或可称之为“孞宇宙”,并由此展开相应、相关、相恊的孞之“意间”、宇之“空间”、宙之“时间”。

 

人们平常讲的大同、小同,仍然存乎一心(mind),又桎梏于心,貌似整體统一,实則分殊排异。然,心不死,亦必不离生生之德,必继反之,而超越之。因为,心本自具足而无量、无限,必也自组織破格求异,破格为解,求异為放,是为解放。

 

于是,从无到有的生命组织形态——存同求异,存同尊异的共生体(Symbiont)诞生了。

 

既如是,只要不明枪执杖求同灭异,上帝就不会死,作者并未死,读者当然也不会死,只是向死而生,向异而和实生物! 

 

是故,深化认知(文殊)扩充愿行(普贤),而尽善尽美联结的爱(基督),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了生死,皆在其中。

 

解而放之,和實生异,生生之德、位位之道,伯阳父、老子、孔丘、庄周、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耶蘇、奧古斯丁、陸九渊、马丁路德、王陽明、尼采、伯格森、海德格尔、怀特海、伽达默尔、利奧塔、莱维纳斯、埃隆·马斯克……皆承此心路(Mindedness)一路狂奔,而又階段性诗意地棲息。 

 

 

异性相吸,同性相斥。人类一部哲学史,即为从整体統一之“求同存异”,到关系過程之“存同求异”,乃至尊异,而追寻可能世界的间道共生臻美史!

 

生论(Theory of living)的演化观

 

我所谓的“生论”(Theory of living),当然是从“生命”而来。生命,只有生命,才是打通生物、格物、格调与共生全部关系过程的动力。

 

但我作为问题提出的思想起点,则源自公元前8世纪东方伟大的思想家伯阳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八字箴言中,作为动词的“生物”。而这里的“和”亦即“共”,也是“格”的一种方式。同时,“生论”,还汲取了大抵成书于东周多位作者之手的群经之首《周易·系辞》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的启示。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自然最大的美德,在于孕育生命,并承载、维系生命的延续。圣人之大宝曰位,圣贤大能最好的法宝,在于给参赞化育的生命定出位格,让生命适应环境变化。《周易》还有一句话:生生之谓易。易者,异也,变也,生物,就是在永恒不断的变化中生出新鲜事物(Living beings),让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代代相传生命长存。

 

那么,天地为何能一直不停地化生、孕育着天地万物呢?这生生不息的特性和功能从何来呢?来自对生的不同的定位、守位、延展形成的道。不同的生,有不同的位(本质特性),不同的位,有不同的道(规律、规约),生生之德,位位之道,“和”而“易”之者,乃生物、格物之妙(参看《原德:大国哲学》,2012)。

 

其实,在后面的阐释中,读者观众朋友就会发现,“生论”,其实也就是“共生论”,但要讲好“共生”,必须先了解“生”的丰富涵蕴。

 

那么,从大德曰生、大宝曰位的“和实生物”语境看,从“生论”,到“格论”(Theory of Study world),也是“位论”。通常人们所谓的“定位”,即是“定格”。而且,定位、定格,都要与“生生之德”连在一起,叫“德位相配”或“生格相恊”,这样,从“生物”(Living beings),到“格物”(Study world),就有了远近高低不同的“位格”(Niche),从而也和三大宗教共有的“位格说”贯通起来了。

 

我们不难发现,从生物(Living beings),到格物(Study world),落在不同生命的现实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便有了我们称之为格调(Style)的东西,不同格调的相互参赞,即是共生(Symbiosism)。

 

有了哲学宗教意义上的生生之徳,位位之道,于是,科学家、艺术家们各显神通的“参赞天地、化育万物”之阴(势能)阳(动能)理法转换叙事,遂出……

 

生论,讲的是生。生,是一个一级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生的本义是草木破土萌发。后引申为从无到有,出现;由从无到有,出现引申为母体产子、产育;由母体产子、产育引申为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由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引申为活着;由活着引申为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活生生的,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由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引申为一个人存在的长度和次数;由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引申为未成熟的,未处理的;由未成熟的,未处理的引申为未接触的,不了解的,不成熟地,条件不足的。

 

生,指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天地生人、诞生滋生、生长。造出:生产、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向生而死、向死而生。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生、丧生、卫生、生活。维持生活的:生计、生意。整个生活阶段:一生、平生、今生。发出、起动: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风生水起。使燃料燃烧起来:生火。植物果实不成熟:生瓜。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生饭、生水。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生疏、生客、生字、陌生。不熟练的:生手、未经炼制的、生铁。硬:态度生硬、生吞活剥。甚、深:生怕、生疼。正在学习的人:学生、门生。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生、医生。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语·楚语下》:“滞久则不振,生乃不殖。”韦昭注:“生,生物也。”《淮南子·主术训》:“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民间:相由心生。都是生的升华。

 

从生物到格物,共生论的第一个命题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原理。

 

和实生物:和,And、Blend、harmonious;实,實在,真實不虛,Amen;生物,Living beings!多样元素和合、冶和、聚和、裂和、共和在一起,实实在在能生发、生转、生变出事物(质能孞、身心灵、真善美、精气神、日月星等三寶),能无(非显然之物)中生出有(所看見的)來。

 

同则不继:同一单一的元素,堆積、重叠、复制在一起,产生规模效應,重复也是有力量的,但不能继續生成新的事物。

 

那么,看看生命的起源吧!

 

地球从宇宙化生而成之后,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能源的和合作用下,生成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有机分子。

 

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和合,变成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生物单体。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和合生成蛋白质、多糖、核酸聚合物即细胞。

 

这是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中,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因为,作为蛋白质聚合物的细胞出现后,标志着地球生命的诞生。顺便说一句,所谓演化、进化(Evolution),本质上是生化(Biochemistry)和化生(Metaplasia)!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生活方式,是异养厌氧的(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它最初的体积形态,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如线粒体。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这里必须提到伟大的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正是她推进了细胞起源的研究。她1967年通过真核起源的观察,发现并提出了被人们称为同时连续内共生理论(Serial Endosymbiosis theory,简称SET),解释了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s)即具有核的细胞,是由无核细菌共生进化而来的,而这种细菌之前是可以独立自组织存活的。叶绿体和细胞中的其它结构,如线粒体,都是从之前能够独立生活的细菌品种共生进化而来。

 

我们知道,现代进化综合理论虽然结合了达尔文天择论的进化机制和孟德尔等基因理论的遗传进化选择单位,突出了自然环境选择是导致变异的因素(个体间的偶然差异),肯定了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生态因子(生态位、基因流)对于进化的决定作用,但这依然只是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现象描述,并没有揭示生命起源及其演化规律的内在逻辑——每个个体生命自组织与外连接平衡——因而误导人们将自然群体或共同体之间的“生存竞争”,放大为赢家通吃的斗争哲学。Serial Endosymbiosis theory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进化论或生化论,帮助解释了真核细胞的起源。其革命性贡献在于:包括人体所有细胞在内的真核细胞,都是由细菌共生演化而来,而这些细菌在20亿年前,又都是在共生关系(既能自组织又能外连接动态平衡)中存在的。这就是现今生物学界所普遍接受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界却不甚了了的“共生起源”学说。

 

此外,马古利斯关于生物学的整体观,使她成为詹姆斯·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于1968年提出的盖娅假说(Gaia hypothesis)支持者。Gaia hypothesis认为,地球是一个统一的生命有机体,彼此运行、相互联系。所有的生物相互作用,创造了生命赖以继续存活的环境,联结每个生命体的是爱之智慧!

 

那么,生命与非生命的演化区别是什么呢?生命与非生命物的最基本区别有三大特性:

 

第一,是新陈代谢。生命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能量,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无以为”的物质能量,又适应“无奈何”的环境;

 

第二,是繁殖后代。任何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怎样的差异,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即自组织力;

 

第三,是有遗传和适应性变异(Adaptive variation)的自组织与外连接平衡能力。生命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而新生代个体又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与外连接平衡中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大体特征。

 

这是生命至关重要的特征!生命个体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生长,如果只有遗传,而没有适应性变异,生命演化就将陷入“同则不继”而断子绝孙。生物体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遗传,存同求异,和合共生,天长地久,生生不息,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由片面变丰富,构成了不同生物体——即生命世界相互作用共襄生成的整体演化。

 

从地球的化学演化,到不同生命体的整体演化,我们见证了造物主第一推动的原理:“生命之源,共生一体”。

 

下面出场的就是具有心路(Mindedness)历程的生灵,如何按照造物主第一推动原理,共生演化史。

 

共生演化的第一个世代,我们管它叫轴心时代,生物界从蝼蚁狼狈到人类族群,相继自组织出现了一个个具有社会科层特性的共同体(Community)。

 

干脆直接说到人类吧,共同体很有效率,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成功,归因于我们结成共同体,能比其他物种更好地利用能量,并且能够将能量的消耗成本转移出去,比如利用火加工食物。想想为何“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我们一家在农村虽然经常挨饿,但最担心的是没有柴火,身为老大才十四五岁的我不得不经常跟着当地农民伯伯跑到15公里之外的山里去偷砍柴火。有研究表明,吃熟肉的效率,比吃生肉的效率高10倍以上。这是因为人体能从熟食中吸收更多的能量,肉类中40%以上的蛋白质,谷类和根茎类蔬菜中5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还有铁、锌和维生素B12。这些成分都是建立和维持大脑复杂构造的必要元素(人的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大脑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消耗的氧气和养料却占身体的23%,人需要比其他动物有更多的营养)。

 

我不得不说,出于同样的理由,现在的人类没法也再消化太多其他灵长类动物吃的生树叶或水果,这样一来,对不起,我们刁钻人食欲和退化的味觉,让我们能吃的食物变少了,变精了,结肠变小,但需将更多宝贵的能量输送给大脑。烹饪食物还造成大量浪费,人真正吃下去的食物占浪费掉的食物五分之一都不到,额外产生了大量的厨余、餐饮垃圾。大规模饲养牲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又造成空气、土壤、地下水大面积污染(地球表面气温上升,猪牛羊排便贡献的二氧化碳,并不比火力发电和汽车尾气小)……长此以往,更容易遭遇饥荒和居住环境的气候恶化。而且,人类也无法像其他灵长类动物那样应对植物中的毒素,人类个体从肢体到心智功能,也在收缩、压抑、退化……这对把“进化论”作为处世哲学的人们来说,是个极大的隐喻和讽刺!

 

但是,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话题。请允许我说句得罪政客和那些气候专家的话,所谓的“碳峰值”“碳中和”远远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是人类内部不同共同体之间,为了自身展开博弈而提出来的似是而非的伪命题!

 

因此,“以人为本”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具有天然排他性的命运共同体,不得不加倍制造更多工具,尤其是武器,占据更多的有利资源,以保障“精致”食物的供给,并让一部分占有特权、资本的人,维持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

 

所以,随着生命共同体运用工具手段(特别是热核生化武器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尤其是人类不同种族、国家这种共同体的排他性,导致的对抗与冲突,不可避免,以至于可能导向地球生命同归于尽,造成地球生灵的第六次大灭绝……

 

于是,回到造物主“生命之源,共生一体”第一原理,亦即尽善尽美联结,创新生命体尤其是人类生命组织形态,从智慧之爱跃迁到爱之智慧,从轴心时代跃迁到共生时代,势在必行!

 

这是一种全新的组织逻辑——相对于同质化、排他性的共同体(Community)新型社会组织形態的共生逻辑——地球公民共生体(Symbiont)、社区共生体、城乡共生体、群际共生体、人际共生体、国际共生体、代际共生体……组织,将成为人类自觉限制文明足迹走向共生的行动。

 

当每一个具有“你我他”全人称的自组织人走到一起时,人类的组织形态,就必然会由科层制(以效率之名遮蔽仨自组织人)的共同体,向元宇宙(以创造之名显现仨自组织人)的共生体迈进的叙事、叙人、叙物新时代(参看《共生权(The Symbiorights):经济学叙事的范式转移(a Paradigm shift in Economic narrative)》刊http://symbiosism.com.cn/5861.html)。

 

那么,生命的組織形態,如何从压抑个体变异創新与排他的共同体,回到共生体?

 

让我們重溫Bible圣约,在“论福”中,耶稣一共讲了八个“有福了”,那么,如何就有福了呢?圣约中葆有“虚心”、“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使人和睦”、“义受逼迫”这八种品性,也就是八种“赎”福的行为方式——赎福而惜福、载福、有福。

 

生命之源,共生一体。生命体是由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尤其是酶)、核酸(DNA和RNA)、脂质、糖、维生素等有机物以不同的方式聚散相互联结,形成的细胞及其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族裔、生态结构。生命体从环境中取得以食物形式存在的高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量,把它们转化为了低熵状态并将代谢物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自身的熵处于比环境更低的水平,维持着自身的有序状态。生命体的有序性,不但表现在空间结构的分布上,也表现在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上——隶属于任何物种、族裔的一切生命,都富有吞噬(阳光、水分、养分即种间代谢物)、求生(竞争、合作与适应)与繁衍(无性、有性、母爱)三大禀赋(功能)。而让三大禀赋功能尽善尽美联结的爱,就是造物主赋予各生命体“种间”(Interspecies)与“种内”(Inspecies)的自我调节、自我复制、选择性反应和价值导向(目的性)等一系列自组织灵动力与外连接平衡能力的生生不息。

 

偉大的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在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说过:“爱是尽善尽美的联结”。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把生命之躯的各部分和不同个体、族裔连缀起来的就是爱,缺乏这一纽带的机体、个体和族裔,不可能尽善尽美,由此联结起来的各部分处于一种特殊的“存同尊异,间道竞合”的共生关系中,使得人与自然(阳光、水、土地、微生物、动植物)、人与社会(语言文字、冶和、家庭、社区)、人与自己(身心灵)变得亲密无间,必然要分担彼此的力量与软弱,欢乐与忧愁,幸福与哀痛。正如《哥林多前书》12:26昭示的:“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道快乐”。

 

于是,从宇宙天体、地球生灵,到人类社会,无分种属、族裔,对彼此境况的感知与同情,必会给每个部分注入一种自然的愿望和奋进心,想要援助、捍卫、支持、安慰别人,从而慢慢适应学会“道不同,亦相与谋”。

 

所以,共生学人(Symbioscholar)从圣约的启示中认识到,八种赎福的品性和行为方式,都需要用你的生命自组织灵动力与外连接平衡力,去相互赎取驱动实现,而不可能躺等某个偶像或组织的恩赐,所以,赎福而有福,也必会赎福而共生!

 

马太福音5:14-15接着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圣约言明,赎福共生之人饱含历史、宗教、文化、律法、经济、政治意义和所有生灵价值的“山巅之城”,被约定设置在一个朗朗乾坤众目睽睽中,照耀引导他者(无论是否门徒或人类,世间一切生灵)按照造物主的契约和话语,改变历史进程,走向全球生灵共襄生长,永续和平之共生之域!

 

 

这就是从生物,到格物、格调与共生的全过程。

 

共生是一种全新的语境

 

讲完了从生物,到格物、格调与共生之“生论”,小结一下。

 

生论:和实生物,无中生有,从0到1,存同求異,组织118元素,适应變異、推崇原德,追寻可能的世界。

 

格论:同体格物,有中格无,从1到多,求同存異,揭示118元素,专注遺傳、理論原道,规格现实的世界。

 

生格、天人、人我、心物既非合一,也非相分,而是共生。

 

一,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体)的存在(Marx and Engels)。

 

二、有生命的个人(体)本自俱足(Buddhism)。

 

三、本自具足的个人,富有精神体能及生命自组织力与外连接平衡力(Aricher Hong Qian)。

 

原理性结论:一切活体的存在方式皆为共生即Symbiosism。

 

本体:生命之源,共生一体;识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存同尊异,间道竞合;愿行:一视为仨,和恊共生,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

 

因而,Symbiosism不只是一个新概念,而是人人拥有的一面“镜”、一盏“灯”、一支“歌”、一幅“画”、一首“交响乐”、一座“建筑”、一群“博物馆”、一柸“种子”、一种生物AI、一个“元宇宙”,因而共生是:

 

一种新语境,一种内在健康张力,一种新三观,一种臻美生活方式。

 

所以,在共生语境(背景、径纬、纵横)中,就是在共生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中,重新审视和探究一切!

 

今天,地球生灵所有的幸或不幸,乃至生存或毁灭,皆取决于:To Symbiosism,or Not to Symbiosism.

 

反观历史、当下、未来:自然世的共生起源(The Symbiogenesis of Naturalopocene),适者生存;人类世的共生底线(The Symbiotic Baseline of Anthropocene),不共生即共死;地球世的共生灵魂(The Symbiotic Soul of Globalropocene),生态文明超主权、超科技、超人文!

 

因而,你我他(她牠它祂)必也有责任、有权能,实时超越一切名义的共同体(Community),进入共生体(Symbiont)状态,即:你我他(她牠它祂)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襄生活、臻美共生,以致个体与共生体组织身心灵健康、幸福、喜乐!

 

以上所谓《生论》,可谓行色匆匆,聊作居延安佳构《格论》的一种呼应。请方家批评指正。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北美有影响力的人,发两个呼吁:

 

一是帮助支持我们接着举办“第五届全球共生论坛”(GSF)。

 

 

 

 

另一个呼吁,是为孩子们建世界第一座“全球共生历史公园”。

 

全球共生历史公园,共分三大版块:

 

第一版块:以艺术群雕塑形式,呈现First Nations、Inuit、Métis与早期欧亚移民的故事(含George Vancouver船长、维京人、客家人、华夏人、香港人、日本人、印度人的故事)与生活面貌——在“温情敬意”中,增强温哥华市民及下一代对十几代开阜、建阜者生活方式的尊重感与珍爱感,继往而开启BC省、温哥华美好未来。

 

第二版块:为出生于温哥华的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与William H.McNeill两位当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塑像,并建一个纪念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温哥华市民及下一代人的历史荣誉感和地域文化自豪感。“全球共生论坛”(GSF)大厦亦可以考虑设在此。

 

第三版块:建世界第一个“全球共生博物馆”,共生博物馆将分为作8大馆群(1、地质生態馆;2、生物圈馆;3、全球农耕文化养生馆;4、循环经济馆;5、人机共生馆;6、人类文明进程馆;7、宇宙之子馆;8、地球生灵艺术馆)——在“亲子互动”中,激发世界各地来的孩子们爱之智慧亦即共生智慧,引领人类未来生活方式再选择的方向感、安全感、幸福感。

 

 

每一个孩子,

都是一位全新赋能的他者;

在充满各种可能的全球化时代,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能吸引孩子们的地方,必定对父母和老人家富有魅力;

这是共生哲学的一个发现,

也是一种信念!

 

孞烎2021年11月25日记于Vancouver

附录读书笔记一则:

造物主、元宇宙与人

 

What you see is not made of what is obvious.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希伯莱书11:3)。

 

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有信仰的人,被恩约与行约应许揭示和解决的:

 

第一,“显然之物”,指肉眼能见的物质。但所有见的“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是不是从肉眼+测量工具“所看不见”的所有“元素”造出来的?

 

科学家在原子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奇妙的事物,比如,在微小的原子世界中,发现“原子能”“氢能”。原子能、氢能蕴藏在“原子核”中,只要设法分裂或聚合那小至难以形容的原子核,就能造成巨大的“毁灭力量”或“用作和平用途的力量”,甚至“康养”。如原子弹、原子能和氢弹、氢能即是。

 

所以,“所看见的”(物质),又“不是显然之物”,即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是否就是科学家发现的118种“元素”?如是,那么一切物质乃是由神所创造的多种元素(已被发现的有118种)构造而成,即神先从无造有,造出这些肉眼所看不见的许多元素,然后用这些元素,“化合”、“冶和”、“混搭”、“裂变”、“聚变”而造成宇宙中一切肉眼能见之物。

 

神的这一创造,被EINSTEIN用 E=mc2(E是“能的量”,m是“质的量”,C是光的速度,2平方)定律,将神的秘密(“质”,只是“能”的另一种表示)揭示给了世人:

 

神的能力=所创造的物质 X圣灵运行与速度

 

神的能力“不是显然之物”。因此,《新约》“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希伯莱书11:3),即是说:所看见的“质”乃是从不能看见的“神能”所造成。

 

但是,第二,虽然所看见的“质”乃是从不能看见的“神能”所造成,但是,这依然仅仅是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过电磁力等信息媒介工具“所看见的”“质”“能”(据说仅占宇宙5%)意义上,见证和揭示了神的创造,那么,还有非电磁力非六根可“看得见的”占宇宙95%的所谓“暗物质”“暗能量”“量子纠缠”呢?神是否赋予宇宙无数种“看不见”的未知、未识的生命自组织灵动力与外连接平衡力,各显神通,共襄生长(Grow by Symbiosism)呢?

 

我想,这又回到了Belief is the truth of what is expected and the evidence of what is not seen.“孞”,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之确据(希伯莱书11:1)真理和愛。

 

是故,神之子,必备五大品性,而八福具足!

 

Passion甘于献身的热情;

 

Vision深见卓识的愿景;

 

Mission悲悯敞亮的使命;

 

Expansion超越时空的拓展;

 

Action义无反顾的行动!

 

陽子哥2019年8月1日于辽东湾北海小城童心公寓

 

作者新书:SYMBIOSISM 共生: The Mind Power to Agree on An Innovative Life Style 一种约定创新生活方式的精神力量 https://www.amazon.ca/dp/B096PYNP8H/ref=cm_sw_r_u_apa_glt_0KRJY15HME8AAT3ABCV7

 

作者联系方式:Qh2012@vip.126.com, Hongguanworld@gmail.com

+1 236 558 7628

Windows:Sm622007755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