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学术研究 the-study-of-symbiosism-theor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共生学术研究 > 为何共生?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为何共生?

发布时间:2016/03/09 共生学术研究 浏览次数:482

 

 


摘 要:过去的胜利大都是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快意但没有安全感,此乃共生提出的背景。共生实际上是自我与他人一体的人性。摒弃人是“经济人”的定位,是超越自私,走向和合的前提条件。

 

关键字:经济人;共生


 

一、共生的提出:胜利而没有安全感

 

“吾来,吾见,吾征服!”——凯撒大帝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把胜利者的感觉一写无遗!然而,这只是台面上的荣光。私底下,胜利者们也常常提心吊胆,于夜深人静时无法入睡。鲜明莫过于北宋王朝创建者赵匡胤,黄袍加身不到两年,晚朝过后,宋太祖留下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喝酒,酒意正浓,一声长叹,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意思是说,自从当上皇帝后,苦死了,觉都睡不好啊。吓得石守信等忙叩问究竟,太祖设身处地,实话实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意思是说,谁不希望富贵呀,要是下属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就像你们当年拥护我那样,怎么办?响鼓不用重捶。第二天,石守信等高级将领称病不朝,主动提出解除军事大权——这就是成语“杯酒释兵权”的来历。

 

为什么胜利者都没有安全感呢?答案或许就是以力服人,而非心悦诚服。“我”用暴力征服别人,别人为什么就不会同样用暴力征服“我”呢?这就是“共生”提出的伟大意义,“我”要生,别人也必须生;唯“我”生,别人不能够生,“我”生亦恐惧。从终极意义上讲,无论人际关系,还是国际关系,都应该是双赢共生的。

 

二、共生的根源:人性是“我”与别人的对立统一

 

今日世界严重偏离共生,达沃斯论坛发布的《2012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50比1和1比50的失衡中:全球人口最贫穷的50%的人只拥有全球财富的1%,而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全球财富的近50%,贫富悬殊和收入差距已成为全球经济头号风险。祸起何方?追根究底,原因正在于“经济人”!

 

尽管当前整个世界都为财富抓狂,人人近乎“经济人”,“弄钱乃人生要事” 。“经济人”是约翰•穆勒1836年在《政治经济学定义及研究这门学问的哲学方法》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写道:“政治经济学预设了一个对人的任意定义,把人看作必然是在现有知识水平上以最少劳动和最小生理节制获取最多必需品、享受和奢侈品。”

 

这似乎也谈不上是对“经济人”的严格定义,但的确道出了“经济人”的基本内涵:自利、理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如要对“经济人”进行严格的描述,一个两点论就行:第一点,人是自利的;第二点,人在财富上自利,追求效用最大化——即追求财富最大化。这两点一点也不能少,也用不着再多一点。既说“经济人”的自利,就不必再说“经济人”的理性,因为理性的含意完全可被涵盖在自利的含意当中。

 

人是自利的,这一点毫无疑义,正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到的:“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说句实在话,人不自利,“我”不关心“我”,还关心谁?谁还关心?如果要一个证明,不妨用反证法推导一下:假设存在一个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的人,那他利谁呢?这是他每时每刻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若他对对方有选择的话,他凭什么标准来对对方作出判定呢?能定一个标准的人必定有“我”,必须自利,而这与他的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相矛盾。

 

人是自利的,不少人以这一点来概括“经济人”,把自利等同于“经济人”。实际上,“经济人”真正区别于人的特质是在于第二点,这就是“经济人”在财富上自利,追求财富最大化。穆勒定义“经济人”时的侧重正在这一点,他解释说,“有一些特定的人类事务,其主要的公认目的就是获取财富”。但穆勒特别强调,这只是一个假设,“没有一个政治经济学家会如此荒谬地认为人类事实上如此,但这种假设是这门科学研究的必要方法。”

 

人为什么要在财富上自利、追求财富最大化呢?穆勒似乎并没有深思,反而把人在财富上自利当成所谓“最接近真理的假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似乎并不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当年也这样说。但事实上,追求财富最大化仅只是人自利的手段之一,斯密非常明白指出了这一点,《国富论》写道:“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一刻放弃过这愿望。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良。但是怎样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这手段最通俗,最明显。”拥有更多的财富,就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就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追求财富最大化,“经济人”并非为追求财富而追求财富的。

 

《国富论》主要是经济学之父阐明经济发展的思想,目的在“富国裕民”。作为其前奏的《道德情操论》,斯密先生则主要是阐明其伦理道德思想,目的是“公民的幸福生活”。正因为此,《道德情操论》费了大量的笔墨和篇幅论证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动机不是在别的,而就是别人和社会的认可–“注目礼”–被人认可、羡慕的虚荣。 因此,所谓“经济人”,只是“注目礼人”的一种特殊形態。

 

三、共生的方法:超越自私,走向和合

 

人性是“我”和别人的对立统一,那在“我”和别人的关系中,究竟要如何达到共生呢?人首先都是自己,“我”好,“我”美,“我”牛,“我”了不得,总而言之,“我”的价值比对方高——所以博弈不可避免,因为对方也是这样想的,“我”是“我”,可对方也是“我”!如果要避免互无斗乃至共毁,实现共生的根本之道就是超越自私,每个人如果都能讲谦虚,察优长,有和气,善启发,能耐烦,则他们就超越了自私,有了共生之可能性。

 

超越自私,走向和合,共生是人类成本最低的相处之道!

 



 

作者:欧阳君山,全球共生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本文为2012年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北京)的主题论文。

0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