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 education-and-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与文化 > 汪亚民:以共生思想建设中华新文化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汪亚民:以共生思想建设中华新文化

发布时间:2019/06/12 教育与文化 标签:共生思想浏览次数:545

以共生思想建设中华新文化

汪亚民

(全球共生研究院研究员)

 


摘 要:按照共生的原则和理念,在构建新文化森林,引进新的树种前,应该先练好内功,首先把传统树木种植好培育好,再移植栽培新树种!中华新文化的再造应该充分利用共生哲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当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之间,都能兼容并蓄和解共生。

关键字:共生;中华文化


 

 

共生哲学有很复杂的体系,但是共生学说的倡导者钱宏先生有一个很通俗的说法,揭示了共生哲学的真谛。钱宏先生说:“所谓共生就是你活、我活、大家都好好活,而不是你死我活,或大家都不能活”。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在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2012,北京)开幕式上,将这一表述概括一句英文短语:Live and let live。

 

按照《博弈论》的理解,共生属于森林中树木、花草动植物共襄生长的生物多样性法则,是“常和博弈”。博弈的各方都有竞争、有合作,有妥恊让步,扬长避短,共同获益。在同一片蓝天下,吸收陽光的能量和大地的营养,共同生长,长成一片别样的、多样化的、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森林生態链。

 

尽管,森林中的动物生存服从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肉食动物和食草动物构成一个食物链,它们的竞争你死我活,但是自然界会有一些法则限制食物链的种群异常发展,设法杜绝出现种群间你死我活或者都不能活的零和游戏,使之达到种群动態共生,食物链平衡的目标。除非天灾和人祸,不会出现灭绝一大类动物的蠢事,以至于导致生態链的断裂,造成生態灾难。

 

我认为,中华新文化的再造应该充分利用共生哲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当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之间,都能兼容并蓄和解共生。

 

1840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的文人就开始反思落后的根源。很不幸,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文化”在有些人那里成了类似于中国历史记载和演义中的那个代人顶罪的祸国殃民的妖艳女子,成了与妲己类似的替罪羔羊。

 

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因到文化落后上。于是,就出现了一批文化自卑失去文化自信迷失自我的学者,一味的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儒家文化和其代表的传统文化都被贬斥,文字也被叫嚣着要予以废止,对中华文化必欲除之而后快。

 

文化自卑的结果是这些人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石榴裙下。一百多年后,回过头再去看“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就觉得其明显的全盘西化的导向偏颇。失去了民族自尊心,有些居然要抛弃中华传统文化,要废除汉字,要砸烂孔家店,具有全盘西化的去中国化色彩。他们走上了一条企图抛弃中华传统文化,砍伐中华传统文化大树;要全面西化,全面移植西方文化的树种,欲在中华文化大地上建立起西方文化森林的去中国化之路。

 

毋庸讳言,大陆建立新中国之后,直至“改革开放”之前,也经历了一场又一场驱逐传统文化,全面“苏俄”化也就是西化的运动。简化汉字方案的推出,割断了与传统文献的关系,人为增加了与海外华人文化交流的文字障碍。“文革”期间更是让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浩劫,文物和典籍被被当做“封、资、修”和“封建迷信“的东西而被大肆破坏、毁灭。文化艺术工作几乎停滞,全中国只有八部样板戏和几部电影可演、可看,只有少数几个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出版发行。文化人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游街示众、关进牛棚。因党内斗争需要,去世上千年的孔子还被拉出来批斗,出现在“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

 

以上凡此种种行为都是违背共生原则的,都是可悲的去中国化的惨痛的教训,这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去中国化是杯具。我们不妨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实现共生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般说来是以儒、释、道为核心,兼容诸子百家,涵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戏曲、音乐、曲艺、相声、小说、杂文等,体现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

 

儒家思想主要集中在孔孟学说中。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了《论语》那部书里了,孔子提出的核心哲学观念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在仁的概念体系下又阐述了“义、礼、智、信、忠、孝”等概念。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与施人”。孟子主要的哲学贡献在于提出了“性善论”这一哲学命题,也就是说人性是向善的。这就很好的回答和解决了孔子不曾解决的人是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问题,人心向善,“仁”就可得矣,孟子把这个哲学难题解决了。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以“性善论”为依据,进而提出了民本主义哲学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释家是由西方传来的外来宗教,在六祖慧能处实现了佛教禅学的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传播覆盖了亚洲大地,波及世界各地。释家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在心静的情景下而顿悟,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恐怖则远离颠倒梦想。释家讲众生平等,讲因果报应,强调身心修养,鼓励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戒贪嗔痴,得正知和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达到心定和智慧的境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是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从创立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六祖慧能讲法汇集成《坛经》使得佛教中国化,创立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影响涵盖东南亚国家,波及世界。

 

道家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中。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了《道德经》这部著作上。老子提出了“道”这个哲学概念,衍生“无”和“有”的概念。提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和“无”这一哲学范畴相对应,“一”是和“有”这个哲学范畴相对应的。这样“无中生有”就符合逻辑啦!老子挖掘出了“柔弱”、“低下”、“无为”等为“道”这一概念的内涵。针对乱世统治者违背“道”胡乱作为强化统治,造成民生灾难的现实,老子提出“无为”的哲学思想。“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尊崇“道”顺应“道”的作为,但不是无视“道”的瞎作为、乱作为。

 

庄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那部著作上,展现了庄子继承老子的“道”统。主张遵从道、顺应道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敬畏生命”,以及不为世间俗事、俗物所困惑的那种悠闲、自在、自由的君子风范和直面生死的豁达人生態度,是乱世保全自己生命和保留自己人格尊严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坚守“道”的人生哲学。老庄哲学后来演化为道教,成为道教的发端和思想源泉,道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认为,尽管“儒、释、道”三家都符合宗教特征;但是,儒家与现代伦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释家反倒确实是一种讲究禅悟智慧的宗教,道家的思想则更偏向于现代哲学。儒、释、道经过两千年的文明演化,从初期的相互排斥和矛盾对立,到互相借鉴融合,和解共生,这里面充满着共生的智慧。“儒、释、道”的融合,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说:“自东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只要在不危及其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一般都认为儒释道三者在思想文化上对于治道说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如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等(南宋孝宗赵眘语,见《三教平心论》卷上)。因此,也就采取三教兼容的政策。”(见楼宇烈,《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这说明历史上官方的政策也是符合共生哲学的,这才使中国出现“儒、释、道”共存、共生的传统文化。例如,王陽明融合“儒、释、道”的精髓,提出陽明心学,创立“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在近现代和当代都成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和思想,影响深远。

 

“儒、释、道”的这种融合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也符合共生哲学的理念。因此,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对中国文化心存敬畏之心,就有义务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不能对传统文化采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態度,认为有用就用之,认为无用就抛弃。至今还有人把是否尊孔与否当做国家灭亡与否的标志,有些危言耸听。

 

实际上,这些都是非正常的极端思维,脱离中国文化传统,违背共生哲学。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两种情况下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是亡国时期,传统文化被侵略者文化取代。比如,中国东北和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期,传统文化就被大肆的废置。一个是灭种时期,这个民族消亡了,文化也消失了。比如,玛雅文化。中国却是在主权存在时期,被错误的去中国化的风潮诱导,走了一条与共生哲学相背离,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歧途,教训是深刻的。为了给中国人铸魂造心,为了让中国人不再黄皮白心,有必要让国民掀起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恢复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记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应该向日本、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在学习西方时,不丢失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迷失自我。

 

按照共生的原则和理念,在构建新文化森林,引进新的树种前,应该先练好内功,首先把传统树木种植好培育好,再移植栽培新树种!相信在共生哲学理念指导下,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下,在有了中华文化底蕴后,中国人再去学习借鉴西方和发达国家的文化,就会更加自信,就不会迷失自我,才能真正学到西方主流的优秀文化。
我认为,用共生哲学思维指导,在中华新文化的构建中,才能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蓄,和解共生”,才能能够创造出一片活力无限、生机盎然的中国新文化森林来。

 

 



 

作者:汪亚民, 全球共生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凤凰网名博 ,财经评论员。

本文为2015年第四届全球共生论坛(香山)的主题论文。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