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学术研究 the-study-of-symbiosism-theor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共生学术研究 > 何谓“全息”?何谓“全息共生”?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何谓“全息”?何谓“全息共生”?

发布时间:2016/03/09 共生学术研究 教育与文化 社会 标签:哲学浏览次数:870


摘 要:共生,包括共生本体、共生法则、共生智慧、共生价值、共生伦理、共生秩序。故东西方民间所谓“三岁看大”,所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含大海无垠取一瓶)、“认识你自己”(人即宇宙)……都是全息共生的生理、文理、哲理表达!

 

关键字:信息、全息、全息共生、生生之德、尊生、和生、全生


 

一切能够改变人、事、物运动几率和价值率的内外因子,即为信息 。1

 

因此,我相信,我们感知到的宏观世界中发生的一切事物,只要是非人造物(系统、超序系统),其任一微小部分,都蕴涵着整体全部的能量、质点、结构(序)机能,这种机能在两个以上部分相互作用中,可以自行复制、修复、遽生,这就是全息。

 

整体各部分机能内外相互作用、共同生成大于部分之和(积)的整体机能(含功能),就是全息共生(“全生”)。此抑或可称之为哲学全息论。

 

对于全息二字,切忌望文生义,瞎打比方,把二维臭虫都看得见的事,弄到三维人都看不明白,还自以为天只有井般大小,太陽底下奇迹遍地。

 

坦率地说,我接触到“全息”(Holography,来自于拉丁词汇,whole+ drawing的复合)这个概念,是在1984年在参加全国思维科学专题讨论会上,了解到山东大学生物系有个张颖清教授 2,发现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介于细胞与整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提出了全息胚的概念,创立了全息胚学说,并以此为中心创立了全息生物学。这是人体全息论的发端。

 

之后,我又接触到研究一切科学领域的全息现象与全息规律的“全息论”,大卫.玻姆(David Bohm1917-1992)被公认为是全息论之父。全息论指出,客观物质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思维外界是遥远地方的全息投影,我们的宇宙不是物质的,而是信息的,我们感受到的宇宙其实是外界的信息。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信息的。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这是科学全息论的肇始。

 

因为全息是人、事、物当然的存在,而共生则是确定人、事、物自组织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规则、约定、秩序)统一的约束机制。

 

这种生成存在物的约束机制,在人即体现为智慧、体制、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包括人造范式、模式、建模、范形、取象、推导,形式逻辑、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意象思维、属性数理、形学(几何)数理、量值数理……,需要下功夫,为了强调突出全息共生的现实操作性,将全息共生,简称为共生。

 

故而共生,即为和生,全生,全息共生。在中学语境中,共者,并也,和也;生者,德也,活、灵活也,道之出也。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生生之德”(方东美)的古老智慧,强调的是“尊生”(子华子)、“贵生”(吕氏春秋),亦即“全生”(管子、庄子、子华子)、“共襄生成”(苗医),所以,共生,既可以是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艺术用语、宗教用语(佛教中有“同体共生”),亦是地道的哲学用语。共生,表达出了有着厚重历史感的东方精神。

 

特别是,身处全球互联的生態化时代,经过一百年西学浸润的中学人文学理,面临西学人文哲学相同的时代课题,即将限于“你、我”亲情、集团、圈子相对应的仁人、仁爱世界观,跃迁到基于“你、我、他(她、它、祂)”全息格局相对应的仨人、仨爱世界观;将原始造物主思维、大机器思维、神秘主义思维三大思维统一起来,以适应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自然有为而共生的新世界。

 

也就是说,神性、理性、人性必须统一,那么,朋友们,让我们将始于笛卡尔的二元对立思维,与东方远古三元思维进行一次历史性的迭代,以超越种种“斗争论”、“终结论”、“冲突论”给你、我、他带来的伤害,作为提升人类位格进阶高维空间的准备吧 3

 

在本体论、存在论上,共生即“生命之源,共生一体”;在认识论、价值观上,即“一视同仨,和解共生”;在方法论、伦理论上,即“道不同,亦相为谋”。总而言之:共生就是“相互作用,共襄生成”,亦即当代中国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思想的当代化表述。这就形成了一种从量子场、零点场、生態场、社会名利场、 子场,以至共生场的概念。

 

在西学语境中,中文“共生”对应的西语词汇,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英语、德语的symbiosis,俄语的симбиоз意思与之相当;一个是英语Conviviality。英语、德语的Symbiosis是希腊语源Sumbioun,Conviviality 则源于拉丁语4 ,一是法语的Co-naissance 或commensalism,Co是communicates的缩略,同时法国人也用symbiosis。综合其意,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体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人类当然也是共生生物。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就不会存在生命。也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多细胞生物有机体的进化,这就是“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有的科学家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个巨大的共生有机体。更为奇妙的是,量子力学家们发现在微观世界量子海洋中的“共轭现象”与“量子缠扰”(相距感应),也是共生关系。

 

从俄罗斯植物学家到1873年德国生物学家以古希腊语Symbiosis正式命名,再到美国科学家对共生起源的证实,共生在西学语境中,同样不仅是生物学的、综合进化的,也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环境艺术设计、社会学的,宇宙学的,当然也是哲学的。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E. Park,1864-1944)曾经创造出共生体系和契洽(Consensus)体系,来认识这个世界 5。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的过程(process)哲学,以共生(con-crescence,意思为growing- together)和“涵摄”(prehension)为关键字,强调万物之间相互依存感应(connectedness relatedness),Prehension,是怀特海自造新词,分别将Comprehension、apprehension去字头改换而成。在美国,不仅有专门的共生学会,还兴起了强调共生精神的社会运动,这就是“深层生態学”(deep ecology)。在“深层生態学”中,“共生”主要是一种智慧,更为确切地说是实践的智慧,一种原则。所以,中文“共生”翻译成英文时,我主张加上表达主义、原则、精神的后缀,即Symbiosism,这样深层生態学中的共生,就与中学语境中的共生精神契合了6

 

根据日本学者渡边章梧的调查,日语的“共生”对应英文的词语竟有五种之多:symbiosis;conviviality;co-viviance;living together;“co-living and co-existence。其中coviviance为日本社会学者伊东俊太郎所造新词7

 

而《灵枢•本脏》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华严经》说 ,“于微尘中,悉见诸世界”。圣•奥古斯丁说,“奇迹的发生,并不违反大自然的定律,只不过是违反了我们目前所知的大自然。”《哲学死了,还是回到哲学?》说,同谋粒子(质点)间互动的实时性、距离无关性和去参照物性现象,被量子物理学家们称之为“量子缠扰”,爱因斯坦无法从相对论给出解释,称之为“幽灵般的交互作用”。而在量子物理学看来,整个世界或宇宙,就是一个量子海洋,一个似无若有的零点场、信息场,在我看来是一个子场、共生场。

 

生命之源,共生一体。

 

联系当今世界之时势,共生,必也全球共生(亦可作“全生”缩略解),方得个体、群体、组织之“自全其生”--在个体生命,谓之六欲皆得其宜;在群体生命,谓之众生(文明文化圣域)皆得其宜;在组织生命,谓之六维(仨信礼义廉耻)皆得其宜,谓之全生 8

 

从宇宙天体、地球生灵,到人类社会的成长,是一个从自然个体(Natural individual),到利益共同体(Interest community),从自由法权个体(Free legal entity),到公民共生体(Civil Symbiont)的演进过程。共生,更为通俗的相应意思,就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何兆武),就是“谋求自己过得好,也必须让别人过得好”(习近平),就是“各显神通,共襄生成”。英语谚语中的Live and let live(互相帮助,待人宽容如待己,自己活也让别人活),Win-win-win(双赢的,共赢的,对各方都有益的)等,也是这个意思。

 

共生,包括共生本体、共生法则、共生智慧、共生价值、共生伦理、共生秩序。故东西方民间所谓“三岁看大”,所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含大海无垠取一瓶)、“认识你自己”(人即宇宙),以及基于钱学森“世界社会”与Howard Gardner对奔向未来的人提出“5Mind”9 ——“学术专业之心(The Disciplinary Mind)、综合统筹之心(The Synthesizing Mind)、开拓创新之心(The Creating Mind)、尊重包容之心(The Respectful Mind)、责任道德之心(The Ethical Mind)”——心联网(The Internet of Mind)……都是全息共生的生理、文理、哲理表达!

 

联系到人类从工商文明、后工业社会,向生態文明、全生態社会的演进,共生,关乎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三大关系的本质规定,必将成为生態文明形態的灵魂性概念——意即:马克思主义指出的“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

1参看《哲学精神高于宗教、主义和政治》、《一个当代东方人对霍金的回应》、《 子论:生命自组织力的能量源——关于“共生场”的哲学通讯》、《“三恊论”、共生场、处世哲学——在“超光速中微子研究报告会”上的发言》,均见《原德:大国哲学》P150、P166、P217、P23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

2其实,也许由于20世纪七十年代我自学针灸时对人体经络的分布及性质,有一定的体悟,当时,我以为张颖清教授对于自己发现的解释并不完备,我不明白张颖清先生发现了“介于细胞与整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何不进而从中医、苗医的经络理论加以理解,所谓经络,不就是细胞间按一定规则分布且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能量流注的空隙吗?这样建构人体全息论的工作,他做比别人做当更顺手啊!但刚刚走出江西的我,过于怯生,未敢当面说出来,待到我近29年后,我到青岛拜会孙福生先生,提起有无可能见见张颖清先生念想时,方知张先生已经离开人世多年,我真是太孤陋寡闻了!

3参看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形成的《共生宣言》,2012。

4参见张永缜:《共生理念的哲学维度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2009年9月,第11—18页。又,参看钱宏据《北京晨报》2013年11月3日报道,作《习近平首次提出将“和谐共生”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通发展的道路》,最好把“和谐共生”换一字,即把表达言语一致的“谐”,转换为表达心、力恊调的“恊”,表达“和实生物”,不只是“言语的和”,更是“心力的和”。这样,“和恊共生”这一动宾结构的中文短语或概念,有,而且突出了“口”“心”“力”一致、恊调、沟通,所以用communicates中的Co作为前缀即co-symbiosism意译“和谐共生”(不直译为harmoniouss ymbiosism),再通过出口转内销翻回来:“和恊共生”。http://blog.house.ifeng.com/article/31021017.html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60页。

6Arne Naess, 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 In: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1995.

7(日)渡边章梧:《共生学の英译はどれが适しているのか》,《共生思想研究年报2006》(东京:东洋大学共生思想研究センター编,2007),第95页。

8这里引用并延伸子华子的“全生”概念。语出[《吕氏春秋》: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子华子,春秋末期晋国人,与孔同时代,着有《子华子》一书,《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时的著作,都有关于子华子的记载,亦见于《孔子家语》。[明]宋濂序《诸子辩》亦有记载:鬻子、管子、晏子、老子、文子、关尹子、孔子、亢仓子、邓析子、鹖冠子、子华子、列子、曾子、言子、子思子、慎子、庄子、墨子、鬼谷子、孙子、吴子、尉缭子、尹文子、商子、公孙龙子、荀子、韩子、燕丹子、孔丛子、淮南鸿烈解、扬子法言、抱朴子、刘子、文中子中说、天隐子、玄贞子、金华子、齐丘子、聱隅子、周子通书、子程子。

9Howard Gardner,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7

 



 

 

作者:钱 宏

单位:全球共生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