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Articles
- 川普新政Trump’s New Deal——共生经济学... 2024/11/15
川普新政Trump's New Deal ——共生经济学:成本效率、游戏规则、资孞创价及时空意间 钱 宏Archer Hong Qia...
- 吾亦有忧 ——致美国第47任当选总统川普先生的... 2024/11/13
吾亦有忧 ——致美国第47任当选总统川普先生的公开信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
- 宏观故园之“自个儿的事”! 2024/11/11
宏观故园之“自个儿的事”! 钱 宏(Archer Hong Qian) 2024美国四年一次的大选已尘埃落定,中...
- The Big Vision, Big Mission, and Great Wisdom 2024/11/10
The Big Vision, Big Mission, and Great Wisdom— Written on the Day of Trump’s Election as the 47th U.S. President ...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Symbiosism:Charles Thomas Taylor &Qian hong又一次量子缠绕...
查看详细说明
Speech
-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2021/07/08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 ——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钱 宏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Symbiosism(...
- 新汉字yǜ的释义 2019/11/16
语从金音玉(Yǜ):金口玉言,一诺千金,性人诚恳、执信; &n...
- 钱宏: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 2019/11/16
点击播放 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访钱宏主持人:...
共生哲学论纲(摘要)
摘 要:共生哲学是关于社会共生的哲学理论,它从共生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哲学上的主体性、价值论、伦理学和历史发展观等问题。在根本上,共生哲学试图澄清和阐明人类社会的共生本质、原理和规律,从世界观、唯物史观的高度对自然、人和社会进行哲学概括和把握。
关键字:共生哲学
一、共生的提出:生物学术语—社会学概念—哲学范畴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共生”一词被人们从生物学借鉴用来探讨人类社会问题,提出了“社会共生”概念和理论。一般认为,社会共生就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围绕各种资源和风险而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共生形態。社会共生论要义在于: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所组成;和谐共生是在合理的度内分享资源;社会进步在于改善人们之间的共生关系。与此同时,又发展出“共生经济学”、“共生主义”、“共生理念”等概念和观念,从而对社会诸多现象和问题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共生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对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行最一般、最根本的阐述,提出关于社会共生的哲学理论,也即所谓的共生哲学,其中共生存在论、共生价值论、共生伦理学和共生发展观构成了共生哲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
二、共生存在论
甲:共生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共生是生命体的基本存在方式,促进了生物种群的繁衍和进化。
乙:社会共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斗争与妥恊的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谐共生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態是共生態。
丙:共生哲学发展了主体性学说和关系理论,提出以“共生关系”为共生哲学本体。主体学说的演进:前主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共生主体性。
共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共生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揭示人类社会及其生活的本质规律。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抓住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本质特征,就必须从人类社会内部共生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寻求。也就是说,既要分析共生主体与其它要素(如资源、风险、法律、道德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分析共生主体之间(如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的作用关系,还要分析外部联系所造成的各共生主体内部的各种属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此才能完整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具体规律。
三、共生价值论
丁:价值是共生关系的表征。从共生视角出发,以是否改善共生关系和优化共生结构作为衡量事物或行为价值的标准。价值评价的三维尺度:效用性—合理性—共生性。
戊:共生价值观不仅指多元(种)价值的共生,也意味着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追求主体间和恊共生的价值取向。
己:自由是共生关系下的自由,而非单个个体的自由。自由观:认识论自由—意志论自由—共生论自由。
人们通常将效用性和合理性作为事物价值评价的两个不同维度。在共生哲学看来,效用性与合理性本身还需以能否优化共生结构和改善共生关系为目的,离开了共生性,我们就无法搞清楚任何事物即使是像货币这样简单的商品的真正价值。这就是说,对事物或者行为的价值评估和判断应该包含着三个主要维度,即从效用性考虑再到合理性计算,最后统一到共生性层面,效用性、合理性和共生性三者融合构成事物或行为的全部价值内涵和特征。
共生价值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从多元价值的共生来说,在一个存在多种不同价值谱系社会当中,应该视这种多元价值共生为正常而且长期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多元价值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和冲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各价值主体平等对话、交流和讨论以及实践论证和阐释,在最低程度和限度上达成价值共识和价值底线。其二,共生价值观还意味着以改善共生关系和优化共生系统为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任何不顾及其它共生主体的偏激思想和行为,绝不利于共生关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的几乎不具有多少共生性或者说仅具有弱共生性,如避世主义、犬儒主义,有的是较为劣质的共生性,如唯我主义、极权主义,有的则具有反共生性、逆共生性,如霸权主义、厌世主义、恐怖主义。时至今日,这些价值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批判和抵制。这也说明,社会共生的客观需求和价值理想影响着人类价值观演变,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地努力改善共生关系和优化共生系统。
共生自由观认为,自由并非先验的概念或者抽象的原则,“人的实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语),自由生成于社会活动之中,通过人们间共生关系而得以真正实现。共生的形態、方式、密切度决定了自由的大小和程度。也就是说,共生关系并非自由的限制,而应作为人类对自由追求的前提和基础来理解。共生自由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即以共同体(Community)为本位的自由阶段,发展到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阶段,再到以共生主体关系为本位的自由阶段。在现代社会中,共生自由应该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弹性均衡、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互补持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平衡。
四、共生伦理学
庚:伦理反映了一定社会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伦理学涉及到资源和风险两个重要的社会生活层面。
辛:共生伦理的重要功能是提升社会的
福利状况;共生正义和共生责任是共生伦理的两大核心观念。共生伦理三原则:个体存生——社会共生——人类达生。
共生伦理学以存生、共生和达生为三大原则:首先,尊重和敬畏生命,保障每一个个体的生存权利,让每个人不虞匮乏和免于恐惧,拥有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存资源和社会权利,不受到恶意剥夺、侵害和死亡威胁,这是共生伦理的底线原则;其次,尊重每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前提下追求正当的权益,同时又有义务和责任通过自身行动以增进社会和他人的福利;其三,更进一步,追求全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能够合理分享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环境与和谐的人文氛围,从容地应对和化解各种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等。
共生伦理学还强调共生正义和共生责任。一方面,共生正义在于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包括资源、利益和机会的分配,以及风险和灾难的分担等等,特别是如何防止不义的、非法的侵占和剥夺,约束灰色的、隐性的收入,解决掌握资源配置的权力和获得合理资源的正当权利二者相互之间的均衡问题,它们构成了共生正义的重要主题。共生正义是建设和谐共生社会的首要伦理要义。另一方面,人类正处于风险社会中,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人为风险、混合风险、高危害风险以及难以察觉的隐性风险在风险数量、类型、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都有不断加剧加频的趋势。共生责任关注人们在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科技风险面前,如何共同防范、应对和治理,以及对风险制造者进行追责等,以寻求一种包含新时代内容和要求的风险责任伦理。
五、共生发展观
壬:共生发展就是共生系统内共生关系的改善和共生结构的优化。人类共生关系形態和结构的变迁:自发性聚合——专门性分工——共生性合作。
癸: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发展是历史趋势和建设方向,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共生文明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风险文明—共生文明。
共生发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非共生、弱共生、逆共生、反共生不断地趋于共生,二是从恶性共生走向良性共生、和平共生、多元共生、和谐共生。共生发展以服从和服务于共生关系改善和共生结构提升为目标,而非仅仅追求某单一要素的增加,更不是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公平正义作为代价换来的冷冰冰的物的增长。共生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进步:一是改善共生关系;二是改革共生秩序;二是优化共生结构。
共生文明发展观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各种文明的共生发展。多种类型和多样形態的文明共存于世,犹如陽光的光谱序列,一道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颜色,文明应当也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和交融寻求变革和共生发展。二是文明各个层面共生发展。文明由诸多层面构成,通常人们比较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风险文明(风险需要从文明高度加以关注)这几个层面,它们反映了人类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成就(即创造出来的资源成果)。各层面文明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態文明需要通过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才可能实现,而后者又要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匹配。因而有必要追求各层面文明相互交融,共生发展。
作者:
胡守钧:复旦大学教授、社会共生研究中心主任;
王世进:大连交通大学讲师;
李友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生。
本文为作者提交第三届全球共生论坛(嘉义)的论文。
上一篇: “一视同仨,和恊共生”
下一篇: 何谓“全息”?何谓“全息共生”?
您好!请登录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