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事务 global-affair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球事务 > 论全球共生机制的建构之二:去除非和谐共生系统的内在机制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论全球共生机制的建构之二:去除非和谐共生系统的内在机制

发布时间:2019/06/06 全球事务 标签:共生机制浏览次数:515


摘 要:世界范围内的不和谐机制包括以自私贪欲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固化的不平等制度体系和畸形的物质支配体系。人类社会要想摆脱长期以来一直深处的祸难陷阱,就必须彻底根除非和谐共生机制,现实地构建起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机制。

 

关键字:共生;共生系统;共生机制


 

 

随着人类社会在资源、生態、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维度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如何化解前所未有的各种矛盾以实现和恊共生,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导致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对抗冲突状態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价值体系层面的自私贪欲,这是根本性因素;制度体系层面的不平等,这是基础性因素;物质体系层面上的强食弱肉的丛林法则、富敛贫利的马太效应、官僭民主的权力惯性,这是直接发挥作用的物质性因素。

 

上述三者的关联演进逻辑是:以自私贪欲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不断积累和持续固化中逐渐形成了不平等的制度体系;不平等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衍生出畸形的非和谐的物质支配体系;然后,以强食弱肉的丛林法则、富敛贫利的马太效应、官僭民主的权力惯性为核心的物质支配体系则不断酝酿和催化着人类社会个人、群体、阶层、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对抗冲突甚至战争。这样,就形成了非和谐共生系统的内在机制,而这一机制一经形成,就始终支配着现实社会的非和谐历史过程。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对抗冲突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社会畸形的非和谐共生系统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因此,人类社会要想摆脱长期以来一直深处的祸难陷阱,就必须彻底根除非和谐共生机制,现实地构建起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机制。

 

一、从文化与价值体系根本上消除人类个人、群体、阶层、民族乃至国家的不正常、无限度的自私贪欲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阶层、民族乃至国家,不仅应该合理地控制欲望,使自身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更应该以仁爱之道、和谐之道对待他人和天下。正如老子所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亦如佛家所说,当人们对他人生起“自他不二”的“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对环境保持“依正不二”的一体观照,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从制度基础上消除人类个人、群体、阶层、民族乃至国家的不平等现象

 

在东方文明中,最具影响的平等观是佛家所提出的“众生平等”的价值与实践体系。而在西方文明史中,自启蒙运动以来,对平等的探索一直延续到今,许多充满智慧的思想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的平等进程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两大思想范式:一是以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一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历史论。

 

卢梭辩证地探索了社会不平等的演变过程:第一个阶段是财产的设定,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富人对穷人进行奴役和强权,也产生了穷人将这种对立和冲突诉诸于暴力和掠夺的疯狂后果,从而导致了“新产生的社会让位于最可怕的战争状態”。2 第二个阶段是官职的设置,出现了强者与弱者。“已经成为世袭的首领们,逐渐习惯于把官爵看成是自己的家产……这样,他们也就习惯于把他们的同胞叫做奴隶。”3 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蜕变为专制的权力,产生了主人和奴隶。然而,“这种不平等的顶点,也是其他各个阶段所终于要达到的阶段,直到新的变革使政府完全瓦解,或者使它完全再接近于合法的制度为止。”4 这样,卢梭以他天才的猜测大胆预测了私有制社会的必然灭亡。至此,卢梭的理想是,通过缔结能够保障每个结合者的平等自由权利的社会契约、保障主权在民和反映公意的法律对强者进行制约,以防止他们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与民争利,从而建立一个人人都拥有独立自由人格的“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的平等社会。5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卢梭批判私有制的思想以及公意无上权威和主权不能被代表等观点给予了肯定的同时,也尖锐的指出了卢梭平等思想的最大弊端是他在揭示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后,未能进一步探讨消除私有制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摧毁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6 ,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真正的平等。马克思的理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社会主义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充满了艰难、曲折和挫折,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的的理想社会仍然是当前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大难题。

 

1971年,美国新社会契约论学者约翰•罗尔斯的政治伦理名著《正义论》出版,将平等作为研究的首要主题。罗尔斯指出:“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越大,穷人的状况也就越差,这违反了相互有利和平等民主的原则。” 7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和危机,罗尔斯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和正义的发展方案,并将自己的正义观描述为:“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8 罗尔斯的正义观包括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兼容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9 罗尔斯指出:“我们可以把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传统观念与两个正义原则的民主解释如此联系起来:自由相应于第一个原则;平等相应于公平机会的平等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个原则的平等观念;博爱相应于差别原则。(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6页)

 

由此可见,罗尔斯的贡献在于:基于对最少受惠者的殷切关怀和对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的急切担忧,强调了自由的平等基础,试图在差别原则的指导下,在不损害自由的前提下,尽量达到经济利益分配的平等。

 

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由与平等本质是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要求的反映,而罗尔斯却是的虚拟“原初状態”和“无知之幕”的前提下理解和恊调自由与平等的,所以,其自由与平等实际上脱离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平等的概念,无论是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10

 

总之,尽管人类社会为了争取实现平等的目标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建设平等社会的理想与实现之间的距离依然遥远,而且伴随着全球化展开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各种形式的掠夺、奴役和战争,1%与99%的矛盾依然深刻,整个世界的不平等状態仍在不断加深。由此可见,平等理想的实现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有艰巨漫长的路要走。

 

三、从物质支配体系上消除暴力纷争、贫富分化和权力专制

 

随着人类社会和谐文化价值体系和平等制度的逐渐建立,将促使暴力、贫富分化和权力专制趋于衰弱和消亡。然而,畸形的物质支配体系、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决不会自动消亡。事实上,公平正义只是弱者、贫者和善良之士的内心呼唤与永久追求,而绝非强者和权贵自觉的道德选择。因此,在人类走向和谐社会的历史变革进程中,强与弱、富与贫、权贵与民众之间的对抗冲突仍将长期存在,但其本质将会发生变化,即从利益之间的对抗冲突转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对抗冲突:

 

在一国之内,在和谐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促进下,不断壮大成长的正义力量将使畸形的非正义法则体系受到约束并逐渐弱化,从而逐步构建起平等、民主、共富、和谐的法则体系;在国家之间,在和谐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平等的国际秩序的促进下,不断壮大成长的正义力量也将使畸形的非正义法则体系受到约束并逐渐弱化,从而逐步构建起平等、民主、共富、和谐的世界格局。尽管这一过程极其艰巨漫长,但它却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唯一选择。只有沿着这一方向不断前进,人类社会才有可能逐步走向和谐共生与共荣共盛。

 

 

——————————

1道德经•第三章》。

2鲁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124页。

3鲁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168页。

4鲁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146页。

5鲁索:《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0页;

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03页;

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0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7页

 

 



 

作者:胡晋源,贵州行政学院教授

本文为2012年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北京)的主题论文。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