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Articles
- 微趋势,新变量——“因应AI猛进的不确定性及三... 2025/01/13
微趋势,新变量 ——“因应AI猛进的不确定性及三大瓶颈Microtrends国际研讨会”侧记 ...
- 地球世:愛之智慧孞联网(Earthropocene: Amo... 2025/01/11
Earthropocene: Amorsophia MindsNetworking 地球世:愛之智慧孞联网 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 Foundat...
- 俄乌战争是个意外,解决办法却需超常 2025/01/03
俄乌战争是个意外,解决办法却需超常 ——迈向交互主体共生的国际新秩序 Archer Hong Qian 时代...
- 终结战争,重建全球共生新秩序计划书 2025/01/03
终结战争,重建全球共生新秩序计划书 钱宏(Archer Hong Qian) 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 Foundation(...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Symbiosism:Charles Thomas Taylor &Qian hong又一次量子缠绕...
查看详细说明
Speech
-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2021/07/08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 ——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钱 宏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Symbiosism(...
- 新汉字yǜ的释义 2019/11/16
语从金音玉(Yǜ):金口玉言,一诺千金,性人诚恳、执信; &n...
- 钱宏: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 2019/11/16
点击播放 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访钱宏主持人:...
论共生社会建设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遭遇的矛盾突显出“特色”理论的时代落后性。本文试图阐明共生学说“依靠人民,重建社会”的方法论基础——自组织力建设理论原理。
关键字:共生学说,自组织理论
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生命、人和社会不是简单物质的堆积,而是自然界复杂的耗散结构1 存续、运动与变化的现象。
我们研究构成社会基本要素的人,指的是“人性综合体”——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体;而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关于人性,孔子有“性相近,习相远 ”之说。2 这里的“性”指自然天性、秉性;“习”指后天习性。
人性内容随着社会对人认知的深入不断丰富。
人有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二重性,孟子早有“舍生取义”之说,“生”指的是人身体的存在,“义”则指精神存在,也即人性内容本身。同样,人性也有自然和社会属性二重性。
人性的自然性指因身体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具有的感官欲望及人类专有的复杂心理需求——即马斯洛强调的生理、安全、情感和社会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层次需求 。3
人性的自然性同社会文化性相互冲突和否定,未经文化调教、社会制度与道德规范制约的自然性,是丑陋文化、社会罪恶的根源;文化性其实是自然性获得充分保障与发挥的前提条件。
其次,社会属性是社会性(依存性、关联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人的社会存在表现为关系、能量与力的存在;关系存在指人同社会之间的依存性、关联性。即由法制、契约、伦理确立的社会关系与权属性;人性的权属性存在是社会秩序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人的文化性指人类超越其他族群化高等动物所拥有的习性,以及它体现出的人的社会精神人格存在——优异的文化能力、德性倾向性和关于“真•善•美”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美感内涵等。
人的文化性有质和量双重评价指标:1、方向性,即真假、贵贱、善恶和美丑等社会价值与德性倾向性;2、层次性,即人性能力、人格魅力、艺术与美学价值等层次高低有别的量化表现。
德性和层次性是对个人极重要的人性和社会文化要求,而判断标准就是社会的文化信仰取向及价值观。
二、社会“人性-制度-文化”构建运动的动力
自组织力指自然界耗散结构维持及有序化推动力。蚂蚁种群自组织力是建立在有序化信息基因层面的积累这种生物自发应变能动性机制之上,而人类基于特有的行为和语言文字能力,其自组织力建立在了自主能动性之上。
人类自主能动性力量即人性力量,有三种表现形式:学习力、思想力、影响力。它们的社会合成即文化力,它是社会运动的动力基础;文化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展现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有序化能量4 或负熵流组织力。
可见,文化力表现也有层次性:
第一,理性力。指人对事物的感知,对现象的认知、推理、判断、创新等人性思维力量。
第二,组织(统合)力。由契约、制度、法律、道德等形態的文化存在产生的规范性组织和约束力量,包括经济、政治组织力。
第三,文化凝聚力。指人基于人性情感和文化价值的层次需求产生的,对真理、信仰、伦理、艺术等组织趋同性力量和艺术感染力量。它是理性-统合力量的高层次表现。
文化力本质上统一于物质力;但只有文化凝聚力才可能获得对共生文化的认知,因此可恰当地称为共生力:它代表人类的最高智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人性-制度-文化”相互构建运动表现为“人性塑造”、“社会秩序”、“精神文化面貌”的再生产。文化力表现为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力,成为社会运动的推动力;而共生力则是突破社会文化层面“人性-制度-文化”构建运动,实现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国家内部表现为文化觉醒和制度改革运动;国家之间因理性、组织力(表现为军事、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外部侵略常成为打破落后国家“文化构建封闭循环”的破坏力,但最终都是靠文化凝聚力实现国家进步与重构,也才能理解上世纪毛泽东在封闭落后的延安聚合各方人才、力量领导新中国解放运动终获成功的原因。
共生力是一种高尚的“人性”情怀,是包容一切的先进“信仰”和“文化”,而共生理论家的任务是将它系统化,并落实为政策、制度、法律。然而,实现“人性-文化-制度”的共生文化跃升与变迁,与其靠有限的精英文化力不如依靠充分释放大众的文化力。
三、文化力不足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文化力不足是相对概念,指社会整体性文化力相对于环境系统及其变化实现“存续、发展目标”能动性或有序化力量不足,现实中表现为“负熵流”为零的状態,它使社会-耗散结构出现停滞,并走向解体。
比如,当统治者的人性缺陷使得法制规范性公权力量失效,狭隘的人性则会关上群体文化启智的大门,最终使族群整体文化力相对于环境需要不足而被外族吞并,或被内部发展的势力(组织-凝聚力)所摧毁。
其次,文化力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理性力”与“共生力”失衡:人理性力强大可以成为财富、权力精英,但缺乏对“真善美”文化力的感知能力则精神迷茫甚至迷信,追求物化;技术主义理性文化畸形发展的后果则是地球生態破坏和人类可持续性危机。
四、社会“仨自组织”人格结构与自组织力
社会自组织力表现为经济生产力、社会组织力、文化发展力,其中文化力是总动力。列宁指出:“早已有人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而现在未必有再来证明这个真理的必要” 。5
社会强大的文化力的获得,最终取决于每个个体成为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格健全的人——共生人。
经济人就是把市场需求和利润最大化作为其从事价值生产和交换目的的理性人;政治人6 指有完整人权保障与人格尊重,有同环境社会相处能力及同社会法制、文化品德要求相符的公民;文化人指有智商和情商,且把人格境界和文化价值观作为其人性行为标准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
文化人是合格经济人的前提条件:拥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它同样也是合格政治人的前提条件。确切说,经济人、政治人“人格的获得”是由于“文化人人格的实现”赋予了必要文化素养和自组织力而成为共生人;换言之,人民要成为共生人,必须建立在文化教育和法制赋予其经济支撑力、政治制约力、文化觉悟力基础上。
个人及其组合因其不同的人性或社会菜单现而成为“自组织经济人”、“自组织政治人”……。自组织经济人指具有价值生产和市场应变、价值创造和财务上赢利能力的生产者——劳动者或企业法人……等等。
五、共生社会建设的任务
我国古代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8 的正确文化认知:人有经济保障且有文化才能成为良民、公民。
但错误的文化、理论和制度导致人民社会人格缺位:
在法制不健全和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那些精英阶层才可能成为合格乃至强大的经济人,甚至强大经济人才拥有政治人格——有钱、有背景才能受到法制真实、完整的保护。这助长了社会“权、钱、情”高于“规则”的庸俗文化传播和“人治”政治的形成,而民众大量地“人格角色缺位”就表现为社会道德沦丧、民众“一盘散沙”和社会基层组织力缺乏:京沪学者鄢一龙等在其合著 9 中说,“人民在自己居住和工作的社区无法当家作主导致了严重后果。失去群众支持的基层政权缺乏政治组织力,让政府疲于维稳,就迫使政府也无赖化”。维稳政治是中国社会基础缺乏自组织力的集中体现。
同样,资本主义制度只让少数人成为强大的经济人,造成经济的“二极分化”;它在今天的美国还在导致“实体经济萎缩”问题。
因此,中国“依靠人民,重建社会”的方法,与其说“要‘发挥13亿中国人…自组织力 ’”,10 培育人格健全的共生人,不如说首先应解决共生文化力问题——共生学说自身的理论完善与创新:通过《共生经济学》解决并实现经济均衡、资源分享问题,使人民成为强大的经济人;共生政治学能够使人民在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获得政治人格;共生文化理论及信仰能使中国特色理论得到纠正,使人民成为社会人格健全的共生人。
———————————
11969年由普里戈金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2孔子论语《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参考百度词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科学《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4《统一价值论》第61页,仇德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据鲁丁考证:1897年,列宁在其所写的《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一文所写。可参《列宁选集》第1卷第109页。
6百度百科《政治人》词条。
7《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8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为春秋时期管仲文《管子•牧民》所提出。
9《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10《社会优先论(Social priority)》第2、4、9、10页,钱宏,2016年12月5日。
作者: 钟际贤,全球共生研究员特邀研究员。
您好!请登录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