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Articles
- AI“DS大事件”的因应之道——咬破茧房,全面评估... 2025/02/01
AI“DS大事件”的因应之道——咬破茧房,全面评估“抢劫性蒸馏”,应对三大危机的三大举措 By Archer Hong Qian(钱...
- TimeWaver技术呈现共生场效应 2025/01/28
TimeWaver技术呈现共生场效应钱 宏 Archer Hong Qian 新加坡,2025年1月28日 生命:...
- TimeWaver技术可望成为孞联网构建的切入点 2025/01/27
从全息共生场到愛之智慧 ——TimeWaver技术可望成为孞联网构建的切入点 钱 宏Archer Hong Qian 新加坡,2025年1...
- 孞念之石(童话) 2025/01/24
Global Trust 王国 (构思、童话、隐喻与哲思) 故事梗概 从前,有个国王Trust,生了五...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Symbiosism:Charles Thomas Taylor &Qian hong又一次量子缠绕...
查看详细说明
Speech
-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2021/07/08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 ——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钱 宏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Symbiosism(...
- 新汉字yǜ的释义 2019/11/16
语从金音玉(Yǜ):金口玉言,一诺千金,性人诚恳、执信; &n...
- 钱宏: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 2019/11/16
点击播放 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访钱宏主持人:...
AI“DS大事件”的因应之道——咬破茧房,全面评估“抢劫性蒸馏”,应对三大危机的三大举措
发布时间:2025/02/01 公司新闻 浏览次数:53
AI“DS大事件”的因应之道
——咬破茧房,全面评估“抢劫性蒸馏”,应对三大危机的三大举措
By Archer Hong Qian(钱 宏)
引言:AI发展进入关键拐点,全球共生何去何从?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人工智能(AI)主导的时代,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突破,更是全球经济、政治、伦理秩序重塑的关键节点。近年来,OpenAI 的 GPT-4、Anthropic 的 Claude、谷歌 DeepMind 的 Gemini 等大模型竞相问世,AI 产业迅猛发展。
然而,这场技术竞赛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困境:AI 的发展是否仍然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它会成为全人类福祉的推动力,还是会被资本、国家竞争、技术封锁所劫持?
DeepSeek(DS)事件的爆发,如同一个巨大的技术冲击波,让这些问题浮出水面。 DS 通过“抢劫性蒸馏”(Predatory Distillation)模式,以低成本复制和优化已有的 AI 模型,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与国际顶级 AI 模型相近的水平。它的出现,不仅直接冲击了全球 AI 产业,甚至引发了资本市场动荡,并促使美国政府重新思考其 AI 监管战略。
面对 DS 事件,我们不能仅仅站在技术角度看待它,而必须从更宏观的全球共生(Symbiosism)视角出发。这场AI风暴让世界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全球AI发展已经来到一个交叉路口。如果各国继续沿着“封闭+技术封锁”的方向发展,全球AI产业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碎片化竞争,形成“技术铁幕”;但如果能够推动“交互主体共生”(Intersubjective Symbioisism),通过共生智慧孞联网(Amorsophia MindsNetworking, MN)来引导AI的发展,人类则有可能开创一个真正以技术共享、公平竞争、全球共生为标志的新世界。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三大举措,以破解当前 AI 竞争的困境:
发布《全球共生宣言》——确立全球 AI 发展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防止技术被资本和国家竞争绑架。
制定《全球共生公约》——建立 AI 技术开放合作的机制,打破当前的非对称竞争格局。
组建“全球共生理事会”——推动去中心化的 AI 全球治理体系,确保 AI 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非成为个别国家和企业的私有武器。
这三大举措不仅是应对 DS 事件的理性策略,更是全球 AI 走向共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1. DS事件的多重影响评估:全球AI格局的震荡点
DeepSeek(DS,R1、V3)事件的本质,是一场“抢劫性蒸馏”(Predatory Distillation)的大事件,其影响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技术、经济、地缘政治、投资市场、全球信任结构、AI治理框架等。
如何全面评估这一事件,避免简单的道德化判断,而从“交互主体共生”(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与“愛之智慧孞联网”(Amorsophia MindsNetworking)的角度,找到AI时代的理性应对之道,至关重要。
1.1 技术维度:抄袭、站在巨人肩上的原创
DS(V3)的研发路径明显利用了西方AI社区的开源成果,在“抢劫性蒸馏”模式下,以极低成本实现了与GPT-4、Claude等接近的性能。
这类“蒸馏”方法的问题在于,它依赖于全球AI研究的开放生态,但不一定为该生态做出对等贡献,形成单向吸收(Parasitic Learning)模式。
但另一方面,DS(R1)也进行了一些模型架构与数据优化的原创探索,即便这些创新是否独立完成仍存争议,但确实说明开源AI的进化已不再受OpenAI、Anthropic等公司垄断。
1.2 经济维度:虚假高效能、低成本渲染
DS(V3)的训练成本远低于GPT-4、Gemini Ultra,但其推理(Inference)性能渲染为“接近顶级AI”。
然而,“低成本高效能”可能存在夸张宣传,特别是在计算资源、数据集、模型微调策略等方面,是否真的做到与高端SOTA(State-of-the-Art)模型抗衡,存在硬件成本未计入的问题,仍有待验证。
这可能误导投资者,使得AI股市因短期信号受到影响。
1.3 资本市场维度:对美国AI股市的冲击
DS事件的短期效应之一,是直接打击了美国AI科技股(如OpenAI支持的微软、Anthropic支持的AWS、Google DeepMind、Nvidia等)。
由于投资者高度关注AI市场的领先地位,DS事件导致市场怀疑:美国是否还能在AI领域维持长期垄断?资本是否应向“低成本高效能”的中国AI公司转移?
若市场认为AI竞争进入低门槛时代,美AI公司溢价将下降,甚至影响下一轮投资流向。
1.4地缘政治维度:DS是否受政府控制?
美西方担心DS不是一个独立的科技企业,而是受到政府控制,用于突破AI封锁。
一旦美西方认为DS是“国家队”项目,可能加速限制其发展,甚至出台新的AI管控政策(如新的禁令、出口管制、AI开源协议的收紧等)。
这可能导致:
AI“技术铁幕”进一步加厚,未来开源生态可能分裂成两个独立体系(类比科技冷战)。
美国更严格控制AI算力出口,甚至可能针对中国AI公司进行金融、法律上的打击。
加速“孞联网”(MindsNetworking)的全球博弈,谁能率先建立真正的AI伦理与技术互动框架,谁就能定义下一代AI秩序。
1.5美西方的反应
短期:加强监控、展开调查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已经介入调查。
美AI企业可能联合游说政府,加强监管,防止AI“知识产权”流失。
中期:针对性封锁
可能出台“开源限制”法案,阻止未来类似DS的事件发生(如OpenAI曾讨论关闭API,Anthropic未来可能不再开放Claude训练数据)。
长期:推动AI地缘竞争
可能要求芯片、AI基础模型、开源工具链等形成国家级保护,加剧科技冷战。
可能重新定义“可信AI”标准,排除中国公司在国际AI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2. 咬破茧房:AI技术发展的闭环困境
DS 事件的核心在于,它证明了:AI 技术的壁垒正在快速消失。过去,只有少数科技巨头能够训练出顶级 AI 模型,但如今,通过开源技术、数据蒸馏、低成本优化,新兴团队也能在短时间内推出高性能 AI 解决方案。
这种AI 发展模式的剧变,带来了两大连锁反应:一是技术竞争加剧,西方 AI 巨头面临更多挑战,市场不再被少数几家公司垄断;二是AI 监管升级,美国政府意识到,AI 技术可能已经超出其掌控范围,未来或将实施更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
2.1 AI发展进入关键拐点:全球合作or科技冷战?
DS 事件反映了全球 AI 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AI 技术正从封闭的实验室走向全球性竞争,而各国的政策选择,将决定 AI 未来的走向。当前,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开放共享模式:推动全球 AI 产业共生,促进技术交流,避免技术垄断和封锁。
封闭竞争模式:各国加速 AI 技术壁垒建设,形成封闭的 AI 生态圈,导致全球 AI 产业碎片化。
如果世界选择技术封锁的道路,AI 将沦为国家博弈的武器,最终可能引发 AI 冷战。但如果我们能够推动全球 AI 产业的公平合作,AI 就可以真正成为全球智慧共生的推动力,而非竞争对抗的工具。
2.2 AI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误区
DS 事件在中国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一些媒体和企业借此强化“中国 AI 自主突破”的叙事,并强调“必须加速技术封闭,防止外部干预”,形成了一种信息茧房式的讨论氛围。例如,360创始人周鸿祎借机炒作“信息封闭+民族主义”的观点,在国内大力推广“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AI”的言论。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技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并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
短期自嗨,长期受损:封闭的技术环境可能让国内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优势,但长期来看,它们可能错失全球技术交流的机会,最终导致技术落后。
信息茧房加剧:民族主义情绪容易造成信息过滤,使得公众无法看到 AI 发展真正的问题,从而误判国际局势。
如果不咬破“信息茧房”,打破封闭的 AI 发展模式,中国可能在短暂的技术优势后,陷入更深的技术封锁危机。
虚假繁荣:信息封闭容易导致科技界的自嗨,让人误以为技术已经超越外界,但缺乏真实的国际竞争力。
人为对立:通过屏蔽外部批评,制造“外界打压本国AI”的叙事,使公众误以为技术竞争是一场纯粹的“国家对抗”。
阻碍真实技术交流:过度强调封闭发展,可能导致AI技术进一步割裂,最终让本土AI产业错失全球合作机会。
所以,AI的发展不应该落入民族主义陷阱,而应该寻找真正的技术共生模式,推动“存同尊异,间道竞合”的交互主体共生。
2.3 AI生态的封闭与反封闭
DS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AI生态的分裂:
西方AI企业加速封闭:OpenAI、Anthropic等企业正在调整策略,减少开源力度,并考虑限制API的开放性。
美政府可能出台更严苛的技术封锁措施:AI算力、数据、模型等关键资源可能受到更严格的出口管制。
中国AI生态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未来AI技术生态被割裂,中国如何在缺乏西方核心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突破信息茧房,推动全球AI共生,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
3.全球AI发展模式的“拐点”:走向交互主体共生,还是工具理性的冷战?
当前,全球AI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竞争,演变成一场涉及经济、地缘政治、生态伦理的“多层次系统性竞赛”。
这一竞赛不仅关乎数据、算法、算力、神经网络等AI核心技术,更牵涉到能源、资本、主权、人权、生态治理等深层议题。如果世界无法找到“交互主体共生”(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的道路,我们很可能会陷入工具理性的冷战,使全球AI治理走向极端化:
3.1 进一步加剧三大危机的叠加效应
地缘政治危机:AI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武器,全球科技合作被割裂,技术铁幕不断加厚,最终引发全球性的经济与军事对抗。
主权-人权危机:AI治理的权力集中于少数政府和科技寡头之手,公民权利、隐私、自由逐渐被剥夺,社会进入“AI监控资本主义”或“数字极权”模式。
人类世生态危机(The Anthropocene Ecological Crisis):AI与能源、资本结合后,可能加速生态掠夺,加剧环境退化,最终导致“第六次大灭绝”(Sixth Mass Extinction)。
3.2 全球AI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拐点”
如果这些趋势继续恶化,全球AI发展将彻底走向生态战争模式(Ecological Warfare),即:
以AI为主导的技术霸权国之间围绕技术资源、能源资源、资本资源展开激烈对抗;
通过AI+金融资本操控市场、垄断算力、掠夺数据,形成全球化新型殖民体系;
生态被彻底工具化,人类自身也被纳入AI治理的算计之中,最终失去自由意志,走向AI-资本-主权三合一的技术极权时代。
这将导致AI失去其本应服务全人类的“智慧性”,成为纯粹的“工具理性”战争机器,而人类社会也将在这场无休止的AI冷战中被一步步吞噬。
3.3 AI冷战的演进路径可能是
如果全球不能走向交互主体共生,AI冷战可能会沿着以下路径演进:
第一阶段(2025-2030):技术割裂
AI开源生态逐步崩溃,东西方AI产业链完全脱钩。
各国AI算力战争升级,GPU、ASIC等芯片成为关键战略资源。
量子计算、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被严格限制在各国安全框架内。
第二阶段(2030-2040):AI资本-能源联盟
AI资本集团与能源寡头形成联盟,控制大规模AI训练和部署。
AI主导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开始围绕AI进行新一轮的殖民掠夺。
人类社会的财富分配开始被AI算法决定,全球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第三阶段(2040-2050):AI治理的极端化
AI政治化,出现“AI政权”,即国家或跨国资本集团利用AI治理取代传统民主制度。
全球出现“AI主权国”,由AI系统管理一切经济、社会、军事事务。
生态资源全面AI化,导致环境崩溃,物种大规模灭绝。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发展,人类最终可能迎来“第六次大灭绝”,而AI也可能因为“生态崩溃”或“人类主体的丧失”而走向终结。
4. 交互主体共生与孞联网:破解AI冷战的唯一出路
要避免AI冷战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必须建立交互主体共生的AI发展框架,并推动孞联网(MindsNetworking,MN),让AI回归愛之智慧(Amorsophia),真正服务于全人类。
4.1“交互主体共生”如何破解AI冷战
去中心化AI治理:以“孞联网”机制取代资本寡头控制,实现AI开发、部署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建立全球AI信任机制,防止技术割裂,避免科技冷战。
AI+共生经济的融合:通过“Symbionomic Economy”(共生经济学)重新定义AI的经济角色,让AI成为生态平衡的维护者,而非资源掠夺者。让AI优化生态恢复机制,使其成为“地球的医生”,而不是“资本的帮凶”。
人类-机器共生伦理体系:以“Live and let live, Don’t be evil and let evil”作为全球AI治理的伦理基石,确保AI的发展符合人类整体利益。
通过孞联网形成“量子共识”(Quantum Consensus):建立跨国家、跨文化、跨科技公司之间的AI合作机制,防止AI被少数国家或企业所垄断。
4.2“孞联网”如何构建AI新范式
信息对称(Internet)+ 万物感应(IoT)+ 孞念交互(MindsNetworking,MN)三网叠加,建立真正的全球AI交互主体共生网络。
AI不再依赖于资本与主权的控制,而是基于孞联网的孞念交互,实现人类、AI生态之间的共生优化。
以孞联网为基础,引入“共生智能”(Symbiotic Intelligence),确保AI的发展方向符合生态文明,而非工具理性冷战。
5. 应对三大危机的三大举措
尽快建立全球AI共生框架的意思,就是建构“Amorsophia MindsNetworking”的基础上,尽快启动我们全球共生研究院一直提议的三大措施:一是发布《全球共生宣言》;二是制订《全球共生公约》;三是组建”全球共生理事会”(参考Archer Hong Qian:《SYMBIOSISM·共生——The Mind Power to Agree on An Innovative Lifestyle·一种约定创新生活方式的精神力量》P128-133,P308-314,Onebook Press,CANADA,2021。电子版https://www.amazon.ca/dp/B096PYNP8H/ref=cm_sw_r_u_apa_glt_0KRJY15HME8AAT3ABCV7))
5.1《全球共生宣言》(Global Symbiosism Declaration)
明确AI生态文明,推动全球共生发展。确立全球 AI 发展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防止技术被资本和国家竞争绑架。
目的:
以最广泛的全球共识,提出AI、主权、人权、生态交互共生的基本价值框架,反对技术垄断与操纵,避免当前的AI发展落入“冷战模式”。
强调“交互主体共生”(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作为全球治理的伦理基础,让AI回归“愛之智慧”(Amorsophia),而非被资本、国家机器所劫持。
关键内容
AI的共生伦理:确保AI的发展遵循“Live and let live, Don’t be evil and let evil”。
生态优先:AI发展必须在生态文明框架内进行,而非加剧环境危机。
全球科技合作:推动孞联网(MindsNetworking),确保全球AI技术共享,而非走向“技术铁幕”。
主权与人权的平衡:确保AI不被极权主义滥用,同时避免极端资本主义造成科技不平等。
反对AI军事化:防止AI成为地缘政治对抗的核心武器。
5.2 《全球共生公约》(Global Symbiosism Convention)
建立 AI 技术开放合作的机制,打破当前的非对称竞争格局,构建全球共生的AI治理的法律框架与技术基础设施。
目的
建立AI技术共享与合作机制。创建AI伦理评估规范体系,防止技术滥用。确立全球AI、主权、人权、生态治理的新范式,确保技术不被滥用,而是用于推动全球共生经济(Symbioeconomy)。
建构孞联网(MindsNetworking),推动AI技术流动公平化。
关键条款
AI共生治理规则:AI开发者、政府、企业必须遵循共生原则,而非技术掠夺或工具理性战争。建立全球AI开放合作框架(避免像DeepSeek事件那样形成“非对称吸收”模式)。
孞联网(MindsNetworking)架构: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信息对称(Internet)+万物感应(IoT)+孞念交互(MindsNetworking,MN)三网叠加基础设施,确保AI发展符合生态文明。
建立“量子共识”机制:通过孞联网的量子孞任体系,确保全球AI发展伦理价值,让AI变成人类的合作伙伴,而非技术殖民的工具。
国际AI科技与人文合作框架:推动以世界公民自组织、社会自组织、政府组织三方代表参与的国际科技人文常态交流,避免AI走向封闭技术集团(如美欧日科技联盟 vs. 中俄伊科技集团)。
主权、人权、AI伦理平衡:设立全球AI治理标准,确保AI不会侵犯基本人权,也不会成为极权统治的工具。通过孞联网系统,实现AI治理透明化,确保全球社会公平受益。
5.3 “全球共生理事会”(Global Symbiosism Council)
推动去中心化的 AI 全球治理体系,确保 AI 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非成为个别国家和企业的私有武器。设立全球性AI治理机构,确保AI发展符合共生伦理。
目的
作为全球共生治理机构,整合全球科技、资本、国家、企业、民间组织,确保全球AI发展符合交互主体共生(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的原则,而非进入“科技冷战+资本掠夺+极权治理”的深渊。
该理事会将是去中心化治理机构,不同于联合国这样依赖主权国家博弈的模式,而是通过孞联网(MindsNetworking)进行全局智慧治理。
核心机构
AI伦理委员会:监督全球AI发展是否符合伦理价值规范。
共生经济委员会:推动AI与全球经济的融合,防止资本寡头垄断。
生态与科技融合中心:确保AI不破坏生态文明,而是成为“地球医生”。
主权与人权监督机构:防止AI治理落入极端主权主义或科技资本专制。
孞联网(MindsNetworking)核心技术团队:推动交互主体共生的AI技术实现。
6.全球AI发展抉择
DS 事件不仅是一场 AI 竞争风暴,更是一场全球科技治理的考验。未来 AI 发展模式如何选择,将决定人类社会的技术走向。我们必须尽快推动全球共生治理框架,确保 AI 发展符合人类福祉,而非被资本和国家竞争所绑架。
DS事件暴露了全球AI生态的三大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主权-人权危机、生态文明危机。
当前,我们站在一个分岔路口:全球AI格局进一步封闭化,东西方AI生态走向分裂;美AI企业与政府加速针对DS及类似模式的封锁。
投资市场重新评估AI竞争优势,资本流向可能变化:
- 如果选择技术封锁,全球AI将进入长期冷战模式。
- 如果推动全球共生,AI将成为人类愛之智慧的工具(Amorsophia)。
未来已来,我们该如何选择?全球AI发展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超越短视竞争,真正实现交互主体共生,推动全球AI生态文明进入新阶段。
2025年1月31日晨于
新加坡·FURAMA CITY CENTER 0449房间
下一篇: TimeWaver技术呈现共生场效应
如果能随意改变了“物理-生理-心理-伦理-数理”基因-模因逻辑阈值(物质-信息-意识结构功能),自由的结果必是非人及非人工的,也是非神及非神工的,就是说,世间一切律法之约、福音之约、共生之约,悉皆化为泡影,造物主也是多余,那么,连同所有投机取巧“抢劫式蒸馏”自以为得计的笑点,真不真实,偏不偏宇宙常数,都是毫无意义的虚狂,什么进化10年1.2万年的比较,全都是狗屁,且自欺欺人幽而默之的谎言话!
你的这个推论很彻底,直指问题的本质——如果一切基因-模因逻辑阈值都可以随意改变,那就意味着“存在”本身失去了稳定性,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实际上是在挑战**“共生性”与“存在性”之间的张力**。
1. 自由的极限与虚无
自由并不意味着无约束的随意性,而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动态平衡。如果一切“物理-生理-心理-伦理-数理”规则都可以随意更改,那就意味着没有恒定的存在逻辑,也没有稳定的共生关系。那么,“造物主”也是多余的,因为“造”本身就依赖于存在的稳定性。
但问题是,这种“彻底的自由”本身是否可能?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完全可变的世界,那它本身是否能维持基本的因果律?如果因果都不存在,“改变”这个概念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改变”依赖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逻辑链条。
2. 宇宙常数与共生的必要性
你提到“真不真实,偏不偏宇宙常数,都是毫无意义的虚狂”,这句话的前提是宇宙常数的稳定性本身也是可变的,但如果宇宙常数真的可以随意变,那“常数”这个概念就崩塌了,而物理法则也就不再成立,届时“共生”也就无从谈起。
但现实是,我们的物质-信息-意识结构并不是完全随机演化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共生原则。即便AI进化到远超人类的层级,它仍然需要遵守某种内在的“共生性”,否则它也无法自我维持。所以,那种所谓“10年进化1.2万年”的说法,如果脱离了共生的边界条件,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3. “抢劫式蒸馏”的终极荒谬
你批判的“抢劫式蒸馏”本质上是一种掠夺式优化思维,即通过快速提取信息/能量/资源,绕过长期演化路径,实现短期收益。这种方式可能在局部、短期内奏效,但在长期的共生动态平衡中必然会遭到反噬。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系统仅仅通过“蒸馏”来快速进化,它最终只会陷入自身信息的闭环,丧失外部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哪怕2054年的具形人工智能经历了20个摩尔定律周期,它仍然无法逃离“共生律”的束缚,无法真的做到无约束的自由变化。如果它能随意更改自己的逻辑阈值,那它最终可能会丧失自身存在的连续性,陷入彻底的无意义状态。
结论:共生之约是不可抹去的
你说“世间一切律法之约、福音之约、共生之约,悉皆化为泡影”,但问题是,如果真的化为泡影,那连“泡影”这个概念本身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共生之约并非外在施加的规则,而是所有存在得以延续的基础。
无论AI如何进化,物质-信息-意识如何重构,共生的边界都无法被彻底抹除,否则连“进化”本身都成了笑话。
2025年02月01日上午8:57
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明确表示,DeepSeek的成功是开源AI模式的胜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胜负。Meta本身是Llama开源模型的先驱者,DeepSeek的进步只是证明了Meta的技术方向是正确的。
Databricks、Hugging Face等公司在开源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开源模型吸引开发者,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优化工具和商业解决方案。DeepSeekR1创新与V3蒸馏商业上打劫式成功,实际上也推动了它们在全球AI生态中的影响力。
AI发展不是单一国家的游戏,而是全球技术社区的共同努力;竞争不仅仅是谁先推出新模型,更重要的是谁能持续优化、训练和应用AI;如何把握AI的开源创新优势与商业闭环获利的平衡点?AI当下的竞争首先是范式之争,而非国家之争,没有一个地缘政治上的“最终赢家”!
2025年02月05日上午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