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Articles
- 川普新政Trump’s New Deal——共生经济学... 2024/11/15
川普新政Trump's New Deal ——共生经济学:成本效率、游戏规则、资孞创价及时空意间 钱 宏Archer Hong Qia...
- 吾亦有忧 ——致美国第47任当选总统川普先生的... 2024/11/13
吾亦有忧 ——致美国第47任当选总统川普先生的公开信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
- 宏观故园之“自个儿的事”! 2024/11/11
宏观故园之“自个儿的事”! 钱 宏(Archer Hong Qian) 2024美国四年一次的大选已尘埃落定,中...
- The Big Vision, Big Mission, and Great Wisdom 2024/11/10
The Big Vision, Big Mission, and Great Wisdom— Written on the Day of Trump’s Election as the 47th U.S. President ...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Symbiosism:Charles Thomas Taylor &Qian hong又一次量子缠绕...
查看详细说明
Speech
-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2021/07/08
三大自组织货币的共生格局 ——宏观世界之数字货币 钱 宏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Symbiosism(...
- 新汉字yǜ的释义 2019/11/16
语从金音玉(Yǜ):金口玉言,一诺千金,性人诚恳、执信; &n...
- 钱宏: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 2019/11/16
点击播放 中国的真实经验与未来走向《凤凰博报》专访钱宏主持人:...
人机共生体:由“《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讨论引发的哲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1/03/22 公司新闻 浏览次数:2662
人机共生体:从拉·梅特里,到埃隆·马斯克
——由《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讨论引发的哲学问题
钱 宏
感谢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吴水清会长转来《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讨论!这个讨论十分有趣,引人深思。
主持人朱锐和刘晓力、陈小平、毕彦超、杨天明四位專家,从各自专业对论题分别进行了讨论,给人启发很多。我尤其喜歡毕彦超的“人即mind”如何工作与外星人的视角(我18岁前经常设想外星生物看到地球上两脚动物骑着单车,还把她的仔放在前篮子里是什麼感覺?),喜歡楊天明从动物学看图灵(Turing,1912-1954)认为人脑恰恰是因其具备可犯错的能力和方式,才让人脑真正的智能系统呈现出来,想必他提到Roger Penrose的《Shadow of the Mind》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杨天明最后提出的元认知(matecognition)研究,涉及人平时思考当中所运用到的各种推理逻辑的计算,是否基于这个元认知?刘晓力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律提出“计算主义”的问题,应当是这场“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讨论的一个起因,或者说“元认知”。
记得九年前,吴会长率高歌(航天部)、朱建国(总参二部)、任振球(气象总局)和錢宏(全球共生研究院)我們几个組成高能物理所专家組,去唐山给赵瑞轩的苹果黃金律宇宙动力机的发明作鉴定時,我就是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和孩子特性讲起的(见《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对赵瑞轩发现“生物几何现象”的鉴定》,2012)。
我想,2021年新年伊始,“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这个讨论,涉及大家已經習慣了的“系統思维”在信源和信道上的两大局限問題(请参阅《当代哲学宣言》,刊于2020年1月29日国务院《經濟要参》)!而讲到系统思维的局限性,实际上涉及到近代科学思维与哲学的关系,即取得辉煌发展的科学界对相对滞后的哲学的不满与傲慢。据说,波尔曾经为了排除“干扰”,甚至在门上挂一牌子“哲学家止步,工作正在进行中”,到了霍金那里,他干脆说“哲学死了”!顺便说一句,对此,我曾经应旅美科学家张操先生之约,写过一篇小文《一个当代中国人对霍金的回应——哲学死了,还是回到哲学?》(收入《原德:大国哲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我想说的是,虽然是四位专家不甚关注哲學問題,但他們聚在一起的探討“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却有重大哲学意义!
我的观点是,包括思维机器(知识邏輯)与智能机器(引入部分自然机制)在内的一切人工系統化稳态計算技术,无论是始量模型,还是增量模型,不管是闭环系統,抑或是开放系統,相互逻辑连贯与不连贯的各子系统,即使能做到共生发育,隨机应变,共襄生长,也依旧是一个高效率的中央图灵处理器。
这一定义,远不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决定了认知科学的局限性问题,而是涉及到共生哲学认识论的行为价值约定和臻美规范问題。实际上,我们不妨把这一哲学问题,看作一个“人机共生”(Licklider,1960)的老问题,而人机共生的关键,可以看作是认知函数(Cognitive function)和参与函数(Manipulative function)的关系问题。
“人机共生”问题的哲学论述,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1747年。这一年,医生出身的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1709-1751)在荷兰悄悄出版了后来享誉世界的《人是机器》(L’homme-Machine)。撇开后人加给梅特里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学科定性,我们在《人是机器》一书中看到,该书不仅是模仿笛卡尔(1596-1650)关于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而且,梅特里力图为笛卡尔的“我思考,所以我存在”(Je pense, donc je suis;I think; therefore, I am.)命题找到一个自然基础。
拉·梅特里曾做过12年军医(1734~1745),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他还从自己患病的病情的观察中,获得一个信念: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思想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当体力上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也会衰退。他由此发现,心灵状态对肉体状态(无论生病与健康)有紧密的依赖性。他相信,精神现象与头脑和神经系统中有机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人的生命、感觉能力和心灵活动,与构成整个人体机体的元件特别是大脑功能,直接相关。梅特里的这一在传统中医临床屡见不鲜的发现,被20世纪的弗洛伊德(Freud)精神分析学、巴甫洛夫(Pavlov)的行为科学,以及邓伯(Robin Dunber)出版的《美国心身医学杂志》中正式提出的具有认知方法意义的“身心医学”(1939)反向证实。
因此,简直可以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或者说人是一个系统,生命是一个身心灵自耦合、自组织连接的活体。
但是,既然是系统,就有“信源”(输入)、“信道”(规则)、“信果”(输出)上的漏洞和认知局限,既然是活体,就可能犯错,具有价值取向(操纵)上的不确定性。这就回到了人这个机器(生命)与人造机器(工具)的关系,从而引出了“认知函数和参与函数”的关系。
人机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利克莱德(J. C. R. Licklider)1960发表的同名书中提出来的。利克莱德在这里讲的是,人类和电子计算机之间合作互动的一个预期发展。它将涉及人类和电子设备之间非常密切的耦合。主要目的是:1)让计算机促进公式化思维(Formulative thinking),因为它们现在促进了公式化问题的解决;2)让人类和计算机能够合作做出决策和控制复杂的情况,而不依赖于预先确定的程序。在预期的共生伙伴关系(Symbiotic partnership)中,人类将设定目标,制定假设,确定标准(包括美学标准),并进行评估。计算机将会做一些常规的工作,为人类在技术和科学思考方面的见解和决策做好准备。当时,初步分析已经表明,建立这种交互作用的共生伙伴关系将比单独的人,能更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实现有效合作关系的先决条件包括计算机分时(Computer time sharing)、内存组件(Memory components)、内存组织(Memory organization)、编程语言以及输入输出设备的发展。
如今,按照埃隆·马斯克的预期,人机共生,将在技术上实现“脑机接口”,以确保未来人类意识的传递和延续。同时,这也就将“人机共生”的关系,直接导入到生命体本身!如此,这意味着将“人机共生”的关系,直接导入到生命体本身。
相对于拉·梅特里的“身心灵自耦合机体”,埃隆·马斯克的预期和努力,将意味一种新人机共生方式,甚至可谓现版人类的升级版“人机共生体”——可能超越人工智能(AI)——的诞生!
但是,目前还有个哲学问题需要解决,因为所有人机共生机制,都涉及“认知(智慧)函数和参与(愿行)函数”的关系。十分有趣的是,“认知(智慧)函数和参与(愿行)函数”关系,是人称“金融大鳄”的索罗斯提出来的。当然,我一直把他看作一位哲学家,2009年索罗斯在他的祖国匈牙利开始,至2017年在中国各地,讲述他的“反身性理论”和“人的不确定性原则”时,索罗斯提出了Cognitive function和Manipulative function这一对富有哲学意味的概念(译者特地注明:在索罗斯的演讲中,认知函数和操纵函数分别是cognitive function和 manipulative function,其中function既可以翻译成功能,也可以翻译成函数。在其本意中,是指参与者的功能,这种功能需要一定的输入因子,或者说,变量,并产生一定的输出因子,并可以用函数的形式来表达。比如一个人砍柴,输入是人、木头和斧头,输出是柴火,函数名称是砍柴。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和中文的习惯,既有翻译成函数的地方,也有翻译成功能的地方,但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来解决他的导师波普尔提出“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与“经济学理论完备性假设”的矛盾。
请允许我作如是解读,索罗斯把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朝有利于己改变世界”两个相反方向的思想和意志,用“认知”(Cognitive function)和“参与”(Manipulative function)两个函数连接起来,道出了共生智慧的两大支撑点和一个目的性结果:
1、一切新的智慧、创造和美,皆源自“不确定性”的易错性、反身性、非独存性、变量性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作用;
2、一切个性生理机体、社会生活机体保持耗散结构,让我们获得平等的生命自组织灵动力提供的可能空间,来自“开放性”的证实性、证伪性、互补性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相互作用;
3、从而揭示出认知和参与、思维和价值、自我和事件(如赚钱、慈善,公权、服务,休养生息)“道不同,亦相与谋”的动態平衡机制。我曾将其称之为“文殊(智慧)-普贤(愿行)定律”。当然,如果索罗斯增加“臻美”函数,从而把人的认知者、参与者和臻美者三位一体揭示出来,他会做得更好!
如果说,笛卡尔为人的存在找到一个推理基础,梅特里又为笛卡尔的推理基础找出一个自然基础——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肉体机体、智能(工具)和愿行(操纵)的互动机制,那么,哥德尔“不完全性定律”仅仅是为人的工具与操纵,设定了一个有限边界,而索罗斯从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机制(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中为恊调人的认知(思维)函数和参与(价值)函数,找到了突破认知局限和参与局限的可能。
于是,也许我们只要在实际生活中引入“纳什均衡”机制,就不难发现:从发现身心灵自耦合活体的拉·梅特里、发明人工智能的图灵,到跨星际人埃隆·马斯克,地球上富有卓越智慧的人们关注的“人机共生”(Human beings-Computer Symbiosis)问题,最终还要回到人的生命自组织与外连接平衡力的激励与发挥这一“活体的存在方式”上来寻找出路。
哥德尔定理的适用範圍:公理系統。这个公理系統,指的是:既有认知邏輯阈值(框架)中各种子系統相互关联作功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相对既有认知、感知閾值之外的可能的世界而言。那麼,根据哥德尔定理,任何公理系統都不可能同時包括邏輯閾值内的可能性与邏輯閾值外的可能性,所以,认知科學有沒有局限性,取决于认知科學本身是不是一个公理系統?如果是,当然有局限性,其實这种局限性正是任何称之为科學的方法与生俱來的一个“胎记”,沒什麼可害羞的!
所以,就“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談“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只是一个“明眼人摸象”的描述性的泛泛而談。
幸好,主持人朱锐提出“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課題讨论,邀來四位專家在讨论中,其實引出了两种可能的世界(已经认知框架内的可能生活与超出已有认知逻辑的可能的生活)的哲學問題。哥德尔定理专家刘晓力引出了计算主义问題,人工智能专家陈小平引出了图灵假设(思維机器与智能机器)的历时性展开狀況问题。毕彦超、杨天明两位教授都从作為Mind的人(human beings)高维度,引入了外星人眼光,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如果存在,它显然不是一个邏輯起点,而是两个以上多个甚至N个逻輯起点,這就超越了公理系統的哥德尔式评价体系,进入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價值论、方法论和人生论--时代精神的精華、文明的活的灵魂、追寻可能的世界--的论阈!
所以,系統化科技的皇冠--人工智能,哪怕是具有“新人机共生”意义的生物AI(如“脑机接口技术”),永遠不可能取代有生命的Human beings的身心灵健康訴求中包含的價值、意义变量--生命自组织与外连接平衡的原生態良智(Beautiful Mind)活動!
說到Mind,我不能不提到电影Beautiful Mind讲的約翰·纳什的故事。优势策略均衡的实质是:不管其他参与者如何行动,每个参与者都有一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策略;而在纳什均衡中,需给定其他参与者的行动,每个参与者才可以选择一个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策略。因此,纳什均衡的核心思想是“换位思考”。优势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的区别在于:在优势策略均衡中,我所做的是不管你做什么,我所能做的是最好的;在纳什均衡中,我所做的是给定你所做的前提下,我所能做的是最好的,你所做的是在给定我所做的前提下你所能做的是最好的,从二者的关系可以看出,优势策略均衡是纳什均衡的一个特例,一个优势策略均衡首先是一个纳什均衡。
这个換位思考,可以有两个以上的“设身处地”,电影《美麗心灵》再现了约翰•纳什发現和创作纳什均衡的包括幻象、同事(含科學共同体)、愛情、孩子、获奖生活的全过程。Beautiful Mind这片名真的再恰當不過了!所以,我愿意把它直接拿來翻译中文“臻良智”中的良智(远不只是“良知”)。作《SYMBIOSISM》(即将由加拿大Onebook Press出版)之前,我至少谈到了六种Beautiful Mind ,虽然在此书中,我又作了多重复调式展开,但依然感覺远远不够。
值得重视的是,纳什发现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理论(Nash equilibrium,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个人自组织决策与相互依赖性福利的冲突和合作可以是重叠的)与共生哲学及其Symbionomics提出的“存同尊异,间道共生”(Respect differences while reserving similarities, live symbiotically on inter-paths)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互印证性,只是“间道竞合”思想可能有着更宽泛的应用领域(见《中美“变和游戏”规则与“双S底线”思维》,2018)。所以,我建议大家工作学习累了时,看看讲述天才的博弈论奠基人约翰·纳什及其爱人的故事的美国电影Beautiful Mind。
因此,诚于衷形于外的人机共生,始终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發點与目的地!
人机共生,意味著恊调认知函數和参与函數的矛盾。在如何发展人工智能t特别是生物AI问题上,恊调认知和参与的关系,不只是对AI科技设置边界,而且也是对AI科技发展给出了方向。
人是靠思想存在的,文明是依良智建立的,而良智与文明的健康张力与范式创新,始終是共生之约——你我他共襄生活!
“共生之约”及其“践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往往无法擺脱被自己的创造物反噬(Backlash)的命运。反噬效应,是指当人与某样人造之物,成為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时,人就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如果我们不操纵这样东西,并且无法完全抽离,我们就会被其所控制,陷入零和思维,而零和思維本身又具有很大诱惑性!这也是佛教提出不被贪嗔痴慢疑所惑而基督教有摩西十誡的縁由吧?
反噬是造成人际群际族际國際分裂-对抗-冲突的根源。秦始皇创造的政治絞肉机,反噬了嬴政整个家族及其精英利益团伙,中国官场中人及其附庸们,两千年来至今没摆脫操纵和被操纵的一将功成萬骨枯你方唱罢我登场命運,美國漫威二十部科幻大片,讲的都是超英如何擺脫反噬達成“人机共生”的故事!2020美国大選被操纵的事實,再次提醒人:政治和金融高科机器,利用剥离自然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方式反噬We the people!这是和秦制絞肉机及马克思早年提醒的异化(alienation )完全不同的Backlach故事。
最近,我读到欧洲最大数字出版社Axel Springerr CEOMathias Döpfner对马斯克进行的一次广泛深度的访谈,昨天,朋友陈春虹又给我转来《薛其坤对话马斯克:下一次危机,关乎全人类》。我不揣冒昧地认为,马斯克是一位成功处理好了认知(工具)函数与参与(价值)函数关系的人间楷模——他将知识与价值、认知与参与、工具与操纵处理成另类纳什均衡相得益彰的臻美共生(Beauty-pursuing Symbiosism)关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
我想特别指出,在马斯克的“人机共生”概念中,显然包括:人与机械机器、电动机器、电子机器、思维机器、生物AI,乃至国家机器、政治机器、经济机器等一切机器的共生机制。
老实说,在我写作《SYMBIOSISM--一种约定创新生活方式的精神力量》(SYMBIOSISM: The Mind Power to Something on An Innovative Lifestyle ),并把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列入“宇宙之子”中时,我对Elon Musk并不是十分了解,我是感觉他是一个通过扩大自己心之力(mind power)范围与规模将“可能的世界”转换成现实的人,特别是他从圣约(Bible)中体会到以德报怨和爱邻如己之后将自己从每一件让他烦心的事情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并且成为他处理问题(包括人与人、人与地球、人与机器、生物AI、人与宇宙、人与自己身心灵)的思维方式--即共生思维!
所以,如何書写好人机共生的历史,而不被机器反噬的歷史書写?是对当代人類是否富有愛之智慧的考驗!
孞烎2021年3月17日晨于Vancouver
联系方式:Email:hongguanworld@gmail.com;Mobile:+1 6046906088
附录:
《SYMBIOSISM》Abstract
Mankind is on the eve of another great change in history, and it is urgent to lead forward with the Symbiotic wisdom. Then, the innovation and re-choice of human way of life will become the agreement of the new era.
This book concerns about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from the Axis Age to the Symbiosis 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ve and let live” symbiosis civilization at zero marginal cost with the wisdom of love.It is also the first book that the author ARCHER Hong Qian has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on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s of symbiosis philosophy.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mainly benefit from the Netherlands (1684), England (1688), and the United States (1620-1776) exemplary adherence to rules of cross-sea right, cross-land right, cross-cultural right. So, when mankind is facing reorganization of globalization today and the idea of symbiosis is entering North America (2021), who can lead to the birth of the “Global Symbiosis Movement” and “Global Symbiosis Convention” ? And will world history also turn a new page?!
Author
Archer Hong Qian:Member of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Organiser of the Global Symbiosis Forum;Chairman, Academic Council of Global Symbiosism Society(CANADA);Course mentor,“modern crisis and symbiotic thought”, “Symbiotic theory VS Capital theory” and “Social Symbiosism” for graduate student of Fudan University;Member of the Chief Scientist Association of the Beijing Relativity Theory Research Federation(BRTRF);Special Research Fellow, Economic Institute,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ief editor:Global Symbiosism:Chinese School of Defusing Clashes and Rebuilding the World Order (Chenxing Press 2017).
http://symbiosism.com.cn/6256.html
2021年12月10日上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