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经济 symbionomic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共生经济 > 共生的经济学之一:从“经济人”到“共生人”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共生的经济学之一:从“经济人”到“共生人”

发布时间:2016/03/09 共生经济 标签:共生经济浏览次数:929


摘 要:引入 共生性有益阐释“看不见的手”这一经济学的核心机制和矛盾。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人的基本生存规律——共生律:人总是追求生存成本最小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共生总是生存成本最小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不仅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解决了斯密悖论,而且在这一基础上导入生存成本、共生度和共生力等概念构筑了共生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为人类认识自身生存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关键字:共生律,生存成本,共生度,共生力


 

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的学问。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划时代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以经济人、自由契约、有限政府等三项基本思想构建了经济学大厦。人首先是“经济人”的假说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现代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但直至今天,在经济学阵营内外,对经济人的争论与批判都一直没有停止过。 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既是经济学的核心机制又是经济学的核心矛盾,一直未曾得到有效的阐释,故被称为“斯密悖论”。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做了尝试性解答。

 

一、对经济人的反思

 

经济人包括三个基本命题: 一是“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是决策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二是“理性行为”,即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情况对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三是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因为有一支神奇的“看不见的手”在恊调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

 

那么人的本性真是自利的吗? 1651年霍布斯在其传世之作《利维坦》中断言人是自私的。他把人性和道德的本质都归结为利益,把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看作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在原始的利己动机的驱使下,社会是一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欺诈、武力、侵略、杀戮不断,因此社会必须由强权控制。休谟在《人性论》中也认为人是自私的,但人也具有自然美德,如人类感情中的仁爱、慈善、慷慨、怜悯、感恩、友谊、忠贞、热忱等;另一类属天赋才能,如机智、敏捷、勤劳、坚忍不拔、努力、恒心、节俭等。但这种自然美德是永远胜不过自私本性的,因此一个社会必须根据“共同利益感”设计正义法则,才能维护。

 

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用“经济人”代表人生来自利的主体。斯密认为,人是自私的,人有改善自身状况的、持久的、强烈的、自然努力的愿望,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而这种愿望与努力是一切个人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有机的、自发的经济秩序。

 

但斯密也深信,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努力过程中可以培养出一系列美德,如“防患未然”、“缜密周详”、“节制欲望”、“坚忍不拔”、“勤劳”、“节俭朴素”等。他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与各种美德之间结合起来的心理机制,及化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的道德心理学基础是“同感”,亦即每个人设身处地想象的情感与在他人身上观察的情感相一致时所具有的那种感觉。斯密认为,经济人的“天赋权利”是化解利益冲突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因为在自由市场体系内部存在一只至高无上的“看不见的手”,它会在“正义的法律”的基础上,化解经济人之间、经济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使个人和社会的利益都能够同时出现的一种“自然秩序”,从“恶”的此岸出发,达到“善”的彼岸。

 

迄今为止,对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仍旧无人能超越马克思。马克思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一切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和悲剧,均来源人性都是自私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样的制度产生什么样的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体系,开创了一百多年遍及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认为:(1)经济人不是真实的人,它仅仅是人一方面属性(自利)的抽象;人的社会本性不仅不可忽略,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2)经济人理性与现实不符的矛盾、悖论似乎都源于自利的前提假设;(3)西方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人们自利的结果,那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最关键的。但这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究竟是什么呢?

 

二、自然人的回归

 

“人是什么?”,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拥有一切自然的性质。这一点是最没有异议的。人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人不能超越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不能超越无穷无尽的物理、化学反应及奇妙的数学组合。按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具有一切生物的特性,需要充足的食物、清洁的水源、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陽光、适宜的温度,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与悲观离合更是无法逾越的自然铁律。总之,自然王国的特性与约束应该是人性最基本的层面。

 

同时,个体的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组成的。生是个体的最高目的。显然,自生、自为、自利是个体人的基本本质,不然他将不能生存。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的主体只能是人自己,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古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指的这层意思。霍布斯、休谟、洛克、斯密的“人是自私的”观点也正是基于此。

 

不管是谁,不论从何种角度,个体的主体性是不可或缺的。亚里斯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的著名论断,既包含人的个体本性“动物”,也包含“政治的” 这一人的社会本性。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即自己,是私的,而“礼”、“人”则是社会的。宋代的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则包含了人的自然性、个体性、社会性。
从更本质的角度看,相对于利已、利他甚至共生而言,生存本能或生的本性或生存原则才是人的第一本性、第一本能、第一生存原则,而利已、利他或共生仅仅是实现生存的手段或选择。也就是说不管是人的自然性、个体性还是社会性,都是围绕人的生存来发挥作用的。凡是有利于人的生存的“生”,凡是不利于人的生存的“死”!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从诞生那天起,甚至在诞生之前就不是个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经济的“互助主义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经济的“共生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深刻地阐述了人的互助共生的本质。他发现,在生命界互助才是最强有力的生存竞争武器。从进化论的角度上看,善于群居互助的生物生存得最好。比如,人类,老鼠等等。1

 

综上所述,人性是以生存为核心的人的自然性、个体性、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展现和结果。那么在强大的生存本能支配下,人类的行为是利他,是利已,还是共生呢?

 

三、共生的人与共生律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共生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態。在现代生物学著作中,共生被认为是一种相互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
我们从社会科学出发把共生定义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態或生存结构。共生至少有三个基本层面的涵义:一是两个以上独立主体的共同存在;二是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需求的、动態的、活生生的;三是共生包含了合作与竞争;比如买卖双方既相互需求,又相互竞争压价。在经济学中,合作的概念应用得非常广泛:在企业中,我们可以说分工合作;在企业间也可以说是联盟合作。但要说市场中买卖双方也是合作就很勉强了。因此,本文使用“共生”这一概念,以便更清晰地阐述我们将要表达的思想。

 

实际上,人自身是一个有机的共生体。与他人共生,与自然共生是人实现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只有共生才能生存。生物科学也清晰地告诉我们,人是典型的高智慧的群居的动物。纵观历史,如果将人的生存状態简单地分为三类:共生、独生、恶生(恶性争斗),将人的行为性质也分为三类:利他、利已、共生,那么,人主要还是共生的,或者说人是具有强烈共生性质的。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除了战争及其它种种恶性争斗以及偶尔的独生外,更多的是一种互通有无、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生存关系。如氏族、部落、民族、国家、社团、企业等各种各样的人类组织是一类典型的共生关系;而市场是另类的人与人的共生关系,是通过物物交换建立的一种人与人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其范围更为广泛。

 

依此,用更全面的思考来认识,人类的整个生存似乎都是一种共生的生存。人类基本的共生结构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

 

⑴生理共生。指人与自然界最基本的共生共存关系。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食物、灿烂的陽光,良好的生物圈……缺一不可。 今天人类的力量已经可以毁灭地球数千次了,并且地球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理共生是人类共生的最基本层面。

 

⑵两性共生。性是人类繁衍生命传承的必由之路,两性共生指的是两性的结合。它是对个体生存的超越,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共生形式。为了使这一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地延续,人类用婚姻的形式对之加以固化,从而使之成为人类社会本性最基本的层面。

 

⑶血缘共生。两情相悦,精卵结合,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了,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类个体。她既是两性共生的结果,又是对两性共生的超越。因为她意味父母代的生命得以延续。家庭是两性共生的结果和超越。亲戚朋友是家庭和血缘关系的延伸。

 

⑷权威共生。在家庭基础上,人类社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组织,如家族、部落、民族、国家,如党派、宗教等各类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军队等等。事实上,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活动,就需要恊调。在组织里,必定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这种组织一般称为科层组织,指令是由上级向下级发出,汇报是从下级向上级述职。组织的维系支柱就是权力,强制性是其共同的特征。因此,我们称之为权威共生。需要强调的是,国家政府体系的权力是由宪法授予的,其强制是以合法的暴力做后盾的,可以决定人的生死。但诸如企业这样的组织是以长期契约为约束力的。对企业员工最大的约束是除名。权威共生是人类组织的本质形式。

 

⑸交换共生。这里的交换共生,特指一般意义的市场等价交换。这种共生是最松散的一种人际关系形式。不必相识,不必有情感,不必有上下级关系,不必有血缘关系,只需有等价的物品,即可成交。因此交换也是范围最广的一种人际关系形式。市场经济体系,就是这种以市场交换关系为主轴的社会秩序。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以企业、市场、政府为主轴构成了社会的主导生存结构。

 

⑹宇宙共生。宇宙共生即天人合一,指的是人类整个地天衣无缝地与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的理想共生状况。
从人与人的具体的共生关系来看,共生更是必然的选择,人类社会是这六类共生交织的一个硕大的共生体,我们每个人时刻都生活在这六类共生之中。人在实现生存的过程中总表现为一个共生的人。

 

综上所述,一个全新的遵循共生律的共生人假说脱颖而出。共生人包括以下基本的命题:(1)生存是人的第一本性;它超越了利已、利他和共生;(2)一个生存中的人总是在追求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他具有自利性和理性;(3)在共生律的强力作用下,一个生存中的人的行为并不是纯粹地利已或利他,而总是趋向共生;因为共生总是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看不见的手的本质其实就是共生律。共生律使得一个个追求自己个体生存的人,使得一个个追求自己私利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于是一个遵循共生律的经济人在现实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一个共生的人。

 

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共生律。共生律包括两个基本命题:(1)人总是寻求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2)共生总是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

 

在一个能够重复博弈的环境中,来自交易对方的惩罚讲使反共生行为得不偿失;而在一个无法重复博弈的环境中,只要有权威的存在,那么来自权威的惩罚也将保证共生的成本最低。当然,在现实中,还有道德、习俗、舆论等的力量使人们的行为趋向成本更低的共生的生存方式。因此,共生律是普遍成立的。

 

—————————

1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0—265页。

 

 



 

 

作者:吴飞驰,2001年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全球共生研究院副院长,现任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 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本文为作者参加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北京)的论文。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