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新燕京大学·共 生 學 園 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新燕京大学·共 生 學 園 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

发布时间:2022/06/03 公司新闻 浏览次数:940

新燕京大学·共 生 學 園

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

 

(一项大事业的募集资源草案)

 

我打从心底里欣赏中国出生的美国传道士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24日—1962年9月19日)先生,从建筑设计到思想内容上,将精神孞仰与世俗生活、科技与人文、东方与西方融合起来创办的燕京大学!

 

所以,从2012年4月拜谒司徒雷登之墓起,就蒙生了重建燕京大学的梦想……

 

 

我也十分喜欢埃隆·马斯克创办的Ad Astra!

 

Ad Astra源自一句拉丁语名言“坎坷之路,终抵群星”,翻译成英文的意思是“to the stars”,希望上学变得和探索宇宙一样有趣。

 

马斯克说:“所有学生在同一个时间,上同一个年级,教育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目前,大部分人学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所学的东西在以后根本不会用到。这样下去,孩子也会疑惑为什么要去学校,为什么要学习。

 

我和马斯克悄有不同的观察和体验是:

 

孩子是大人开眼界的老师,大人是孩子天赋特性的呵护者!

 

所以,每个国家社区都要尊重青年本自具足又非独存的个性,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精神体能及其生命自组织灵动力与外平衡力!

 

办学(小学、大学)的目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过是帮助孩子和青年释放人类新生代的天赋精神体能及其自组织力与外连接平衡力!

 

 

1985年为“国际青年年”(International Youth Year),它的主题是“参与、发展、和平”(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 and peace)。当年联合国国际青年年世界会议通过有关青年问题的四项决议,强调“青年直接参与缔造人类前途的极端重要性”。

 

当时在一所学校任“哲学教员”的我,接受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根据自身经历,从人生哲学的维度,以《参与——现代人的追求》为题,为纪念UN国际青年年,写了一本小册子。

 

我当时的思考是:首先要确信有生命的自己,既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又要敢于善于拥抱陌生未知的世界。为此提出确立“自创良机原则”“自组织原则”“对象切近原则”“足够知识原则”“在信息的激流中思考”,正视“家庭的蛋壳效应”“学校的蛋壳效应”“工作单位的蛋壳效应”,以“充满爱意的人格意象”“与人为善其乐无穷”“与人竞技其乐无穷”“与人合作其乐无穷”“拓宽生活的理想”“参与理想的生活”“参与自然的造化”“参与社会工艺的改造”“参与精神文化的更新”等一系列方式方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联合国号召“青年直接参与缔造人类前途”的回应。

 

如今,37年过去了,我下决心写作这份《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策划报告,刚巧看到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 S. Bacow在202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在讲述让美国100万人死亡的新冠疫情对本届学生造成前所未有影响的同时,指出“人生的道路有多种可能性,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会遇见出人意料的机会”,他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善于抓住这些预期之外的机会。带着激情和热情去拥抱未知世界”。我不禁发出会意的微笑。

 

 

特别是,Bacow校长说“世界上没有人只靠自己就能完成所有事情(Nobody in the world accomplishes anything on their own)”,所以,我们不仅要感恩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曾经帮助过你曾经走到这一刻的所有人,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为了人类探索和拥抱陌生未知的世界,要“为别人留个位置,为别人腾出空间,确保你所接受的教育机会不是只丰盈你的人生”(to save a seat for others, to make room for others, to ensure that the opportunities afforded by your education do not enrich your life alone),没有人可以“包打天下”,经济的本质是做大蛋糕而不是零和游戏,这样的表达和呼吁,不就是“live and let live”之意?不就是最直观的Symbiosism共生?不就是共生学人(Symbioscholar)要终身学习自我培育的人生素养和智慧吗?

 

那么,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是一所怎样的组织平台?或者说学习社区呢?我想,《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本质上象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校长Lawrence S. Bacow描述一样,是一个师生员工的共生之域(Area of Symbiosism),只是方式方法定位有所不同!

 

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校训Motto:

 

因真理、得自由、行共生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ymbiosism

 

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校训说明: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校训,是老燕京大学创办人和首任校长司徒雷登先生(John Leighton Stuart)1919年将三所教会学校合并取名“燕京大学”时,与其他教授一起商定的。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分别取自《约翰福音》8:328:32。耶稣对信奉他的人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马太福音》20:28。耶稣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意为:燕京大学的师生们,通过求知,洞悉真理,获得心灵自由,最终服务于社会。

 

因真理、得自由、行共生(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ymbiosism)是对老燕京大学校训的继承与发扬。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将“以服务”发扬为“行共生”,有这样五层涵义:

 

第一,行共生,包括了服务社会、做神的事功;

 

第二,行共生,把“因真理”的目的和方式,展现在“得自由”状態的学子的行为规范之中;

 

因而第三,就把“因(真理)-得(自由)-行(共生)”三位一体的“德、智、行”自然公义与约定公义融合起来了;

 

第四,这样的融合,展现了《Holy Bible(圣约)》从旧约、新约、到“神的临在性”(祂在行动中要来到这个世界,来临中的上帝the coming God即创造崭新将来的上帝)——从“先前的天地”演化到“新天新地”新人的“新耶路撒冷城”,是建在当下赋予精神体能及生命自组织灵动力与外连接平衡力的你、我、他心里,每个人都是神的化身,是“圣灵之殿”,不是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个地方,而是实实在在(Amen)地在当下的我们心里(“路加福音17:20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必结“圣灵之果”;

 

所以第五,旧约-新约-启示全过程为:“律法之约-福音之约-共生之约”(含登山宝训“山巅之城”到共生之域”)。

 

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办学方针:

 

在时空意间思而行之,降本赋能的三本通学思想

 

 

从加法减法思维、赎罪获救,到乘法除法思维、赎福共生;从学科化广义职业教育,到“三本通学思而行”--发现本心(身心灵健康思行);成就本事(博雅通识觉知思行);守住本分(全人格思行),以克服不同“文化属性”带来的惯性与惰性,造就自然、自由、自在各显神通的Symbioscholar(共生学人)。

 

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参照并提升:雅典学园、稷下学宫开放与中国私塾(书院)封闭双重模式,体现埃隆马斯克教育方式、山姆奥特曼OpenAi情怀、开源社区的运营特色,打破学科、年级界限,改变“传道授业解惑”师说观,实行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及“师生共生”的观念变化。

 

第一,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是一所秉承源自东方“稷下学宫”(Ji xia’s Academy)与源自西方“柏拉图学园”(Plato’s Academy)教学方式,贯通“三本通学”教与学精神,以聚集发现和培育“共生学人”(Symbioscholar)为目标,集教育、探究、咨询三重效能为一体的当代学园。

 

第二,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上揆天机,下接地气,中达人和,致全球之奇士,总共生之伟说,外拓仰望星空,内敛升维德道,教与学之目的,贯通精气神,健康身心灵,以达地球生灵“和以生物,存同尊异,间道竞合,臻美共生”之境界。

 

第三,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着力当下问题,开启师生互动,针对不同人、不同资材、不同机构的不同问题,分别进行1对1、1对N、N对1,互联网线上、现场线下多重师生互助,复调式激发每个人的生命自组织灵动力与外连接平衡力,以求得每一个问题的最优解。

 

这种教学方式的依据是:时间、空间存在于意间,互联网、物联网融合于心联网,只有意间心联贯通孞宇宙,才能解决升维、拓维的无限可能,突破一个个范式阈值,解决从0-1和从1-N的问题。参看http://symbiosism.com.cn/6256.html

 

第四,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1 To 1,1 to N and N to 1”教学方式,均实行针对不同学员、不同问题,特邀顾问、导师加盟制。首批特邀顾问、导师拟有:

 

夏吉法,英国爱丁堡形象大使

林德培,逢甲大学校长顾问、首席科学家,量子意识

成中英,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全球共生研究院名誉院长

胡元豹,加拿大联邦参议员

张贵洪,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研究员,联合国学专家

常向群,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学博士

梁燕城,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主任

夏国梁,德国巴伐利亚州大学教授

居延安,美国康州中央大学终身教授,英译《道德经》

赵   晓,旅新西兰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教授

许金声,全人格心理学家

李晓轩,多伦多大学正念研究中心正念减压(MBSR)合格师资

赵玉侠,全球共生学会(CANADA)身心健康委员基础营养素专家

王海滨,日本跨国游学机构理事长,德本精神倡导者

陈    彦,法国生态文明大学校长

黄晓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共生音乐家

钱   宏,全球共生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FIST课程教授

 

第五,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要办出特色,办出品味,办出格调,应当编写出自己的教科书。Symbiotic Academy将组织顾问、教授、学员一道,自己动手,用心费力编写有特色、有品味、有格調的教材,包括文字、图画、音像、多媒体作品。

 

第六,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将邀请师生参与收集(重写)和拍摄(新创)“一千个共生案例,制作一千部App式微电影课件”,收集或编撰所有活体及活体间自组织与他连接生活(构成方式、关系过程、动态平衡)相关的:图片、视频、动漫、故事、新闻、矩阵、字画、段子、槽梗、书报刊、广告文等。内容涉及:神话、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技术、人文、动物、植物、微生物、人造物、空气、水源、土地、宇宙天体、国际、洲际、人际、群际、代际、事际、物际、星际、东西南北中左右、江湖庙堂农工商、商场、官场、情场的故事……

 

第七,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还将筹划拍摄世界第一部大型哲学纪录片《共生之光》:

 

 

 

 

第八,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参与举办“全球共生论坛”(GSF)。当今世界,需要一个与“世界经济论坛”(WEF,又称达沃斯)规格相匹配,但视野更为开阔、对当下超主权、超地缘、超文明的“全球性问题”更具针对性,因而更具哲学对话精神和国际感染力的思想平台——“全球共生论坛”(GSF)!

 

 

 

通过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上述八种方式的实操历练,共生学人(Symbioscholar)将不难发现:

 

当人们意识到,并开始谋求自身利益(Live)时,自由主义就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当人们同时意识到,并承认他人、他者也拥有这与生俱来的权利(and Let live)时,平等主义就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当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同时成为所有人的处世哲学(Live and let live)时,每个人的自由就成为一切人自由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平等就成为一切人平等的充分条件。

 

于是,尊嚴主义、幸福主义就随之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基于此,每个人的尊嚴、幸福也就成为一切人富有尊嚴、幸福的充要条件。这就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能够达到的最高伦理境界和最大价值诉求。

 

能够体现这种“爱之智慧”(The wisdom of love)的处世哲学,就是共生主义,而全球化、生態化、孞息化运动的出现,总体上也呈现为趋于Symbiosism生活方式——即共生之域(Area of Symbiosism)的新制度文明!

 

我相信,这样的共生之域,必将“像高地燃起的大火,除烤暖了周围地区之外,还用它的光辉照亮遥远的天边。”

 

最后,愿富有爱之智慧的共生学人(Symbioscholar)通过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组织平台的自我培育——本着甘于献身的热情(Passion)、良智普惠的愿景(Vision)、悲悯敞亮的使命(Mission)、超越时空的拓展(Expansion)、义无反顾的行动(Action)五大品性——联合起来(Union of  Symbiosism)!

 

总之,谁能将无形的“因真理、得自由、行共生”思想寓于待人处事的行为之中,谁就拥有美满幸福快乐生活方式的未来!

 

錢  宏(Archer Hong Qian)执笔

May 31-Jun 1,2022 in Vancouver

 

关于投资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事业的说明:

 

创办新燕京大学的三个步骤与建筑风格:

线上、线下线上结合、线下。线下选址拟:大温地区(如素里白石海美加边界),或维多利亚岛。

全球共生学人乐园:参照老燕京大学设计风格,以“学材”取代“教材”时空意间建筑风格。

资金来源及管理,多重募资方式

1、有志于“作在地化贡献,自然消弭歧视”的海外华人,及其企事业机构。

2、关心教育思想革新的基督徒及教会机构。

3、不满足现行教育方式“望子成龙”有财务自由的家长们。

4、11年前了解到,原燕京大学基金会累积有近10亿美元在哈佛大学,一直没有给占据却并未继承燕京大学办学思想的北京大学,新燕京大学或可争取。

  • 喜欢新燕京大学校训“因真理、得自由、行共生”精神及其办学方针的热心肠有影响力的国际人士,哪怕只捐1美元。
  • 董事会信托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学生督察委员会运行机制。

以上请大德诸贤批评指正支持!

 

读者诸君,一定发现,创办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并让共生学人完成上述八种方式的实操历练,这样一项堪称关乎“人类当下与未来生活方式创新与再选择”的大事业,需要得到投资界、实业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加盟和支持!

 

我想对投资界的朋友们说的是,现如今有形的财富已经增长到极限了,谁能将无形的共生思想寓于待人处事的行为之中,谁就拥有美满幸福快乐的未来!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有一句话说得好:这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无形的,空气、氧气、思想、智慧、文化等。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肉体都差不多,惟有思想、灵魂、识见、技艺、文化、阅历这些无形的东西,决定了人与人的差距和位格!

 

一般投资者,只是相中那些有形有名的产品,而能相中无形的思想产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投资者,将无形的价值,寓于有形的价值之中——即把思想转换为有形产品,让人们成为思想产品的消费者,让消费者成为思想产品的生意人,那一定是独具慧眼价值变现的人中龙凤!

 

所以,《秘密》和《思考致富》两书作者都指出:从心想,到事成,所有的成功和财富都源于一个想法。这也叫吸引力法则。当然,人的想法很多,关键是抓住那个最有潜力魅力的最美最爱!正所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青年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山姆·奥特曼们,都是能将广义或狭义思想产品价值赋形-变现的佼佼者(http://symbiosism.com.cn/6976.html)!

 

Yanan Ju, Professor Central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共生思想,是可供人类挖掘一百年的金矿!在共生智慧面前,我们都需要“放下身段”“虚怀若谷”! 

Symbiotic thought is a gold mine for human beings to excavate for 100 years! Practicing symbiosism, we need to give up our pride and totally empty ourselves.

 

 

新燕京大学·共生学园(New Yenching University · Symbiotic Academy)发起人Archer Hong Qian简介

 

錢 宏Archer Hong Qian

一个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思行者
An action thinker who grows out from the earth

钱 宏(Archer Hong Qian),1954年11月2日生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编审、教授。笔名语桥、芝公、孞烎。15岁下乡务农11年,1979年回城教书9年(小学、中学、大专、大学),编辑、记者、总编23年,研究机构7年。曾访问德国萨阿不吕肯的欧盟学院、希腊雅典大学、德国莱布尼兹研究所、伦敦经济学院、明治大学、芝加哥大学并讲学。
Qian Hong (Archer Hong Qian), born on November 2,1954, master of Literature and Ar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or, professor.pseudonym qiao, Zhigong,. He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countryside for 11 years, teaching in 1979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junior college, university), editor, journalist, editor-in-chief, and 7 years in research institution. He has visited the European Union College in Saabluken, The University of Athens, the Leibniz Institute,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Meiji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gave lectures.

《国学大师丛书》(1991-1996)总主编
Chief Editor of “Maste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series”(1991-1996)

共生经济学创建人

Founder of  Symbionomics

中国作家恊会会员
A Member of the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新汉字艺术创作者
New Chinese Character Art Creator

全球共生研究院·全球共生论坛(GSF)发起人
Institute for Global Symbiosism·Founder of the Global Symbiosism Forum (GSF)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现代危机与共生思想》课程教授
Professor of “Modern Crisis and Symbiosism” in Graduate School of Fudan University

全球共生学会(加拿大)学术委员会主席
Chairman of the Global Symbiosism Society(CANADA)Academic Committee

共生文明智库基金会(加拿大)理事
Director of Symbiosism Culure Tink-Tank Foundation(CANADA)(1316013-1)

钱宏主编:《全球共生:化解冲突重建世界秩序的中国学派》Global Symbiosism:Chinese School of Defusing Clashes and Rebuilding the World Order,晨星出版社,2018

Archer Hong Qian:《SYMBIOSISM·共生——The Mind Power to Agree on An Innovative Lifestyle·一种约定创新生活方式的精神力量》,Onebook Press,CANADA,2021。电子版https://www.amazon.ca/dp/B096PYNP8H/ref=cm_sw_r_u_apa_glt_0KRJY15HME8AAT3ABCV7);

Archer Hong Qian:《共生:联合国叙事的典范转移》The Symbiosism: a Paradigm shift in UN narrative,http://symbiosism.com.cn/5898.html

 

Archer Hong Qian

联系方式:hongguanworld@gmail.com

移动:+1 6046906088

微信:Symbiosism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1评论

  • Archer Hong Qian
    Archer Hong Qian 回复

    37年前,是联合国International Youth Year,毫无名气的我,接受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根据自身经历,从人生哲学的维度,以《参与——现代人的追求》为题,为纪念UN国际青年年,写了一本小册子。

    我当时的思考是:我们青年人,首先要确信有生命的自己,既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又要敢于善于拥抱陌生未知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弱小,但本自具足又非独存,我们只顾展现我们生命的自组织力与外连接平衡力,美好而富有个性活力的人生画卷就将一一展开,光耀大地!

    书出版后我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都是来不同大学的学生,他们办读书会选的是我的《参与——现代人的追求》(1985),向我提了上百个人生问题,我一一回复,后来集中起来,分别发表在大型文学杂志《百花洲》(1990)和上海的《青年一代》(1991),最后结集成《愛域絮语》一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我还由此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鲍勃37年前那场音乐会,为的是穷人,是弱者,是人道,体现了爱是尽善尽美的联结,我在37年前写的那本书,为的是青年,也是弱小,是哲思,关注的是爱之精神力量!

    我相信,当时的鲍勃和当时的我,背后的精神支撑,都是live and let live共生思维和价值观!

    这是一个巧合吗?是,又不是,却又都是,美学家们所谓的“无巧不成书”!


    2022年06月08日上午2:51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