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周兴泉:共生崛起的思想实践值得期待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周兴泉:共生崛起的思想实践值得期待

发布时间:2024/05/25 公司新闻 浏览次数:178

共生崛起的思想实践值得期待

 

周兴泉

 

钱宏先生的《中国:共生崛起》终于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赞许的好事。

 

荣获作者送的大作,我由衷祝贺!不只因为大作出版为朗朗乾坤增一抹亮色,我也总算松了口气!不然,作为最早的读者和出版中介人,却迟迟未能如愿,我有诸多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让最适合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足以说明:中国社会科学远没有达到“百花齐放”的境地,就更无“百家争鸣”的勇气,一个国家的学术繁荣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学术的多言堂,我们中国的学术思想史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流派最多的时期,也是执政者最有自信的时期。但不管怎样,《中国:共生崛起》还是在这个天下、地上、一样空气中,伴着同样的墨香在北京面世了。可能也是巧合:“共生”思想和理论终于有了宝贵的知识产权!更加可喜!

 

 

我作为一名出版界的老兵,曾经有幸对这部富有创新意义的书稿进行过全面审读和必要的编辑加工(我于2011年5月接到审读书稿的任务,写了四页半审读报告,加以肯定,建议尽快出版),所以,我想就此书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我从《中国:共生崛起》强烈感受到的是,作者钱宏是个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一个思想者,忧国忧民之士。面对人类增长的极限、对抗的极限、施恶的极限,以及出现哲学人文危机、经济伦理危机、政治道德危机的当代中国(P230),他极力倡导一种全新的共生思想、共生哲学、共生价值观即共生主义(Symbiosism),奉行Live and let live的共生法则,还原和复归人类修养生息、安居乐业的生活常态。中国十七大在全球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作者认为,这是中国人从工商文明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极主动转变思维方式,是对共生哲学或“共生新思维”时代呼唤的实践回应。中华民族也将像法兰西贡献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美利坚民族贡献民有、民治、民享观念一样,为人类贡献“良智、文明、共生”全新价值观,以一种全新的魅力大国形象融入世界,引领全球。尽管作者的一些观点可商榷,其理论建构也尚显稚嫩,但依然不失为解决当下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坐标,一个新的参照系。

 

其次,对经历西方工商文明冲击与磨合百年的中国,特别是近三十多年GDP高速增长后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困局,《中国:共生崛起》多有涉猎,亦有中肯的分析。如何解困?作者认为,中国与世界正处于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前夜,人类还需整合和超越工商文明,中国还需“对内实行社会大和解,对外树立魅力国形象”,重塑自己的精神文化,促进全球范围的善政与良治,实现共生主义。作者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共生思想、共生哲学、共生价值观即共生主义思潮”(P105),从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加以阐释,“发展观点上的生态文明主义“,“文化上的社会共生主义”,“方法论上的背景组织主义”等概念。因本人学识有限,不甚了了,但综观全书,其实就是站在今天的高度,将古今中外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主要指精神文化方面)融于一体,过一种有别于以往的生活。“以后,没有共生价值观以外的普世价值了,一切偏颇、偏袒、东方、西方、唯物、唯心、财富、权利、社会、资本、国家、政党、组织、个人的价值诉求,都应当在共生价值观中重新阐释并获得新解、新意、新生。”(P.109)

 

再次,关于生态文明。作者摒弃“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成采集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古已有之,只是在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诸多不良后果之后,人们才惊醒。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虽有不同反应,但环保组织,特别是欧洲绿党为此奋斗了数十年,促进了人类的环境观念和新能源概念的诞生。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意味着作者所认为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大社会主义”亦即“社会共生主义”(P132)?对此,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正如作者对邓小平提出的不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解读一样。改革开放以后,中共相继强调和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后来又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到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作者认为马克思预见到生态文明必将取代工商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生态文明不完全是画等号的,至少不是在一个层级上的。另外,即使站在今天的高度,评价人类既往的文明发展史,应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当然,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P133),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亦即不应过多地苛求前人;还有一些观点和概念或卓尔不群,或颠覆了传统认识,比如提出“官生”概念并认为“官生、民生恊同生,是谓共生”,比如提出“重建人类经济学基础”(P196),比如把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民工潮称之为“新市民运动”(P253),从《中国社会的自组织力——中国农民与中国特色》一文中,我隐约感到作者提出了一种姑且称之为“共生历史观”的社会历史理论等等。

 

最后,我感觉作者知识面广,书和内容涉及诸多领域,有不少溢出本人知识范围,不多置评。书中因是作者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所写的文章或发言,但其宗旨就是不忘阐述和传播他提倡的共生思想、共生哲学、共生价值观即共生主义,可谓不遗余力。在思想文化呈现多元的今天,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亦对当下中国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主张“以社会建设为中心”整合超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160),主张社会大和解等,此书出版还是值得关注,其思想的实践诉求,很值得期待。

 

近日获悉,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将在清华大学举办,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以92岁高龄将出席宣布论坛开幕,并向与会者开示live and let live。我想,以今日世相观之,历史将证明:“全球共生”思潮(是思潮,不是学派更非门派),将以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为标志,彰显于人们的视觉地平线,直至各国政府、各区域的族群、群体,各场域、惯习的个人,各种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都能“顺势而为,体行共生”。愿“共生学人”们不拘泥于小节,胸怀大局,身心灵健康恊和成长!

 

2012年5月5日于鼓楼西大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编审委员会资深编审)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