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 technology-and-innov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与创新 > 让城市拥有人类的面孔——联合国经社组织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荣誉日宣言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让城市拥有人类的面孔——联合国经社组织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荣誉日宣言

发布时间:2020/07/06 科技与创新 浏览次数:377

让城市拥有人类的面孔

——联合国经社组织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荣誉日宣言

 

(本文应信息馆区总代表 高国强 先生邀请而作)

 

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站在地球的这片土壤上共同欢庆一个重要节日的来临——2010’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馆日,我们为人类取得的进步骄傲,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今天,还是另一个重要日子,这就是联合国2000千年目标实施十周年纪念日! 2000年 9月 8日 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承诺通过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城市发展联盟等十几个政府与学术机构,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共同举办“庆祝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施十周年庆典暨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旨在“关注世界城市化进程,共谋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相信,通过论坛选择制约当今影响世界城市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与世界各国城市政经领袖和各个领域精英进行前瞻性理论探索与研究,扩大中国倡导的建构“和谐世界”理念宣传力度,为世界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决策者提供战略性决策方略和经典案例。

 

我们相信,通过论坛了解世界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和特色,洞悉中国城市化机遇,解密中国经济,扩大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经验在国际上的影响。同时,通过论坛收获先进实用新观点、新理念、新策略,扩大世界城市间合作与交流,建立世界城市经济合作网络,拓展全球视野,积累高端人脉和智禀报智力资本。

 

作为国际信息发展组织,我们也更加相信,通过促进ICT(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世界普及和使用,开发并实施广泛的活动,以消除数字鸿沟,有助于提高和改善社会弱势阶层的创新能力和生活条件,让世界所有的人走向一个共济、共栖、共生的新时代。

 

朋友们,今天,在上海世博会的整个园区内,我们见证了人类经济社会从农耕到工业、商业文明发展,见证了生态文明的种种端倪,低碳生活等理念和实践随处可见,这一切都在深入“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

 

是的,人类已经发现了化石能源、生物能量,生命复制、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科学发展正不断改变着现实和未来。遗憾的是,我们仍习惯于处在征服和改变世界的逻辑思维中,忽视了与我们生存空间本质关系的思考,我们习惯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对抗性思维,难以接受从生物到人类的发展,受惠于“互助”之处,远过于“互争”的真理,不懂得合群生活才是生存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合群共生”的智慧严重不足,这必然导致对影响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熟视无睹,并无法及时地去采取应对措施。这样的认知,就势必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将其传导的精神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到“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观念上,注入一种更富内涵、更加公正的精神支柱,我们认为,这就是关注所有城市人的身心灵健康的的共生价值观念。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达,就是“共同生活”,或“live and let live”——亦即所有人的“共生、共济、共栖”。我们认为——

 

首先,人类与地球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不是征服,利用,冲突,而是共生。人类“共生价值观”的提出,预示着地球村居民从今天渴望权力和征服的逻各斯文明(Logos-civilizaiton),将转向以人类社会和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贺洛斯文明(Holos-civilization)。为了摆脱“三大极限纠结症”的宿命,当今人类亟需一种现时代的“处世哲学”,创建一个“共生世界”来整合超越“有核世界”。“共生世界”和“世界共生”,这不仅一个梦想、一个理念,而直接涉及到人类无分东西南北中左右、赤橙黄绿青蓝紫,整个系统面临结构性改变。

 

共生世界包括这样相互对应的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增长的极限,减排的需要,简约主义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必然会凸显出来,即以“简约解套减排”;二是因为对抗的极限,无核的需要,互联(协调)主义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必然凸显出来,即以“互联解套无核”;三是因为施恶的极限,反恐的需要,善待主义伦理价值的必要性,必然凸显出来。

 

反过来看,互联、善待、简约的现实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而互联、善待、简约哲学伦理基础,就是共生的智慧、共生的价值观,亦即全球共生、世界共生、全民共生之共生世界。“减排-简约”+“无核-互联”+“反恐-善待”=共生世界

 

现在,气候政治的提出,蕴含的地球生态、政治生态意义,对于世界各国公民的人人参与,是一个契机;对人类解决七十年代开始的能源危机,也是一个契机契机;加上量子信息理论开始问世,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更是又一个契机。新能源(如氢能源、生物能源的技术转换)的概念被再次提出,“乐活”、“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也顺势提出来了,物理学、生物学(包括认知学、心灵学)、文化学(包括价值观)将统一于“广义生态学”,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共生场”(伙伴场),一种“乐活新思维”全景图,催生一场真正的生态革命。为了适应这行将来临的共生场生态革命,人类的教育观念,应当完成这样一种战略转移:“培育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乐活新人,推动人类生态能源转换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因此,人类一旦从能源困境中解脱出来,人们一旦从奢侈攀比的惰性和蒙昧中解放出来,传统地缘政治权力(对抗)关系的重要性、可能性将大大下降,现代生态政治共生(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可能性将凸显出来,人类自有“宽容的智慧”、“和解的智慧”、“变化的智慧”、“共生的智慧”,而且,迄今为止的各种私权“利益共同体”(或叫利益集团,包括政党政治),都将让位于各种“公民共生体”。剩下的问题,就突出地表现为:公民共生体自身政治生态的动态平衡、生产的自然良性循环和生活的健康可持续……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的途径不应当再纠结于过程而应更多的关注结果的改变。如果我们过多纠结于过程,在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各国领导人那里,讨价还价和政治博弈就成为不可避免、漫长的程序。而且,对过程的过度纠结总让我们在结果的改变上难以达成一致。(似乎不妥当)但是,地球不能等,环境不能等,气候也不能等,生态不能等,子孙后代不能等,当代人的身心灵健康不能等!生态政治,作为国际语言行为基础,落实到主权国家层面,可以用一句稍加修改的中国谚语来表达,就是:“各人扫好门前雪,兼顾他人瓦上霜”;落实到各国主权公民层面,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克服和摒弃我们被近代唯利主义思维方式诱发的现代工商文明所宠坏的惰性和奢侈攀比的蒙昧。如果世界各国公民都相信这样一条“共生公式:乐活细小行为×我(每一个人)=改变世界的力量”,并且如此行动起来,那么,被人为地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的各国政治家和专家们的工作将会轻松得多。基于此,我们郑重提议:把欧洲人率先提出的“气候政治”概念,及其相关国际框架的谈判,纳入到全新的“生态政治”的理念及其全新的国际框架之中,走出国家利益博弈的死胡同,以促进世界社会各主权国家和主权公民切实地行动起来。在新的思维方式下,将上世纪以来人类出现的宽容的智慧、和解的智慧、变化的智慧,以及共生的智慧,整合为一种足够代表全人类全世界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或处世哲学,即:全球视野、终极情怀,善待他者、和合共生。

 

我们呼吁一种解决途径。在生态政治国际语境下,我们倡议:各国政要和各路专家能不能在下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29日的墨西哥会议——之前,酝酿设立一个“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基金组织”?

 

在“生态政治”思维框架内,根据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危害,人类应当把注意力聚焦这样两个基本点上:1、首先是世界排碳前20名的主权国家自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2、其次是因海平面上升南北纬20度之间受害国家的生存危机问题。

 

所以,这个“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基金组织”,起码包括这样两大机制:比如用“减排基金”来承担前20名排碳大国的减排成本,从全球范围内作资金、技术、最低经济发展标准的平衡和调节;比如“生存移民基金”来承担和支付南北纬20度之间温室效应受害国的置地、移民成本。

 

总之,改变思维方式,把气候政治纳入生态政治的框架,来创建一个共生世界,人类的心智将豁然开朗,海阔天空。如果联合国能够促成这样一个“全球生态政治超主权基金组织”的建立,对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消除饥饿贫困、改善人居、倡导和平,共同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探寻更多的空间,共同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而努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注意到,日前有人提出“建设有韧性的城市”,“让城市拥有人类的面孔”来充实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征兆,说明我们世博人的思维方式在发生好的变化。

 

创建一个共生世界,让城市拥有人类的面孔,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还是对联合国,都将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德馨万世”的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2010 年9月8日 于中国·上海

钱 宏代执笔作于2010年7月31日



 

(执笔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议中欧社会论坛首席顾问、凤凰新媒体首席评论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特聘研究员,ja20101211@126.com)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已有0评论

    购物盒子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