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 the-reconciliation-time-from-communism-to-social-symbiosi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
最新文章

New Articles

共生思想理论前沿

THE THEORY

 

 

 

书    名:《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

作    者:钱  宏

出版社:新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时     间:2007年



 

作品介绍:


 

目录

自序:文化名片——我是谁?

 

第一部分  当前中国最大的难题

1、当代中国社会的四种可能

中国社会当下很可能又一次处于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历史转捩时期。在革命与改良的赛跑中,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思想发展方向和现实权益位置的调整已经失去了一次次的机遇,承认并真正把握好“集体理想”和“利益集团”这对矛盾的平衡,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现实存在的基本工作内容和智慧要求。而这也是中国有幸从事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人们所必须的认可的思想前提。

 

2、如何解决“7000万人法定金饭碗”的问题

现在都知道不改是不行,不变革不行,不变革就没有前途,不实行主动有序的社会大变革,就可能爆发社会大革命,而且,留给当局主事者的机会不会很多。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让最高领导者进退维谷,就是“7000万人法定金饭碗问题”。或者“权力债券”兑现与否问题。要最高领导者要进行一场由上而下的社会大革命,不可能不遇到当今世界这个超大官僚群体的明明暗暗的抵抗。怎么办?

 

3、执政党如何避免成为社会革命的对象

如果今天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着手过渡到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制定公平的规则、创设公正的环境、重建相应的法律制度并监督执行、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补救,就无异于一种“自我放任”,从而等于自觉不自觉地非要把中国执政党和中国政府,放在了下一次随时可能爆发的社会大革命的对象的位置上

 

4、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及政府与公民的对峙

在中央集权制下,中央将公民看成唯一的政治对手,所以,不让这种权力制约机制启动。在联邦制下,由于主权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享,无论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都需要启动公民权来制约对方。承认公民主权,启动“公民权制约机制”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才是摆脱“财政联邦制”和地方与中央分权矛盾的基本出路,也是中国政治最终走出“一朝天子一朝臣”式的“帮派政治”窠臼的必由之路。

 

5、如何看待1978-2006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资本实践

经过以新老“双轨制”为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间经过“三年徘徊期”又重新进入“以制造业和城市化为双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大量社会矛盾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中国社会已经到了没有整个思维方式的系统转变和国家政体的自主创新,就很难避免社会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重新洗牌的前景!

 

6、推荐《中国“中产阶级”是个伪概念》

中国社会现在的基本群体结构大约可简化为:唯一获得国家法权保障的“上等官僚阶级”及其各种附庸阶层。《中国“中产阶级”是个伪概念》一文作者提出了“成熟阶级应当有独立的成长空间而不是权贵的附庸”的命题,可谓真正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之作与枭阳子关于中国已经由“阶级社会”退回到“等级社会”的判断不谋而合,故特此推荐。

 

7、看着邻居的伟大和幸运,我们该怎么办?

历史的前进,不能没有历史人物的推动。正是这些历史人物的敏锐的直觉、超凡的勇气、卓越的才智和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而明晰的历史感,把个公元15世纪时期的小小莫斯科公国一步步转变成为全球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看着邻居的伟大和幸运,我们该怎么办?

 

8、甩开包袱,当下解脱

始于1984年的中国渐进式改革,2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暴露了前途堪虞的深表不一的问题。这问题,有的可以追溯到30年、50年以至通行斗争哲学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积累的矛盾和包袱,是中国现任领导人不能不使出浑身解数去清理的奥吉亚斯(Augeas)的牛圈!

 

第二部分  重新理解社会主义

 

 9、“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是怎么回事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主义”就是置于“优先位置”或“前提条件位置”的意思,这就有一个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大小的问题。“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主义前面的主词,即“共产”这个概念比“社会”要小、要窄得多。产权制度虽然对政治制度有很大影响有时的确起着决定作用,但它仍然只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侧面,只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征。

 

10、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原则只有一条,这就是普遍的社会正义和幸福,一切以牺牲部分人权益(权利和利益)为代价的社会发展模式,都与社会主义原则格格不入。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在普世正义的社会主义和幸福原则下,都既要反对并超越专制集权(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三权垄断)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要反对超越全球自由资本主义(自我中心)一体化的现实。

 

11、如何真正建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是一个过程,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唯其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始国家政治生活中“治乱、治散、治悖”,当代中国公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丢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以社会建设为出发点”的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实事求是地寻找“党的领导的新型实现方式”,实事求是地寻找“人民当家作主的常规实现方式”和“以法治国的简便实现方式”。

 

12、何以继续解放思想

“民族、民生、民权”是中国现当代社会必须完成的三大历史主题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了解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懂得“用什么”来解放思想。简单说,当下就是用“民生”“民权”来检验、清理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原教旨主义、文本主义和知性思维对人民思想的束缚,回到中国近代以来始终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的解决上来,回到中国的现实中来。

 

1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移,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资源,但是传统宗法式“官阶大一统”的现实和“官-民、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政治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共和国制度和宪政(法律最高和公平契约原则)无从实际运行,致使广泛的共生关系和全球生態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所以,现在应当将工作重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以获得新的政治资源。

 

第三部分  大趋势 大背景

 

14、“渐进改革”或种种“新政”可以缓和一定的历史矛盾,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出现专制政体条件下也曾多次出现过的“太平盛世”景象,但由于更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系统已经问世,此时,如果不去或不能去完成从专制政体到共和、民主政体的卸载和安装这一历史性飞跃,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社会大变革的爆发。

 

15、继续完成“从宗法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

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应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从宗法走向共和,从共产走向共生。这一任务由三个方面的社会运动构成:一是“强兵强国-民族自立”,二是“富民强国-民生平等”,三是“强民强国-民权自由”。现在,搞社会建设,就是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出发点”的富有良知和现代文明及和谐共生价值的大国之路。

 

16、最后一次历史机遇期

能否把握住一个历史机遇期,首先取决于人的观念、民族的智慧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高度,以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立人、立国并将其安装在什么样的制度平台上运行是其基础所在。今天,我们再次面临一个空前利好的历史机遇期,那么,当代中国又将以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立人,立国,并将其安装在什么制度平台上运行呢?

 

17、从重视“人民群众”到重视“公民个人”

中国人的社会动力学观念,从重视“帝王将相”,到重视“人民群众”,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但这两者都还是重视组织的力量而非个人的价值。现在,我们提出建构和谐社会与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必须强调“公民个人权利优先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问题在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必然要发生变化。公民是共和国的根本,公民个人是公民的最高本质。

 

18、中国版的《公民权法案》何时成文

一切涉及人们的现实法权保障问题,都不是“学理”问题,而是“法理”问题。对于穷人的最基本权利的强调,谁说的或谁先引用的,甚至说着是什么动机,有没有现实依据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人说,说的人多了,然后,不能不把它用国家大法的形式即成文法形式生动具体的固定下来,就成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法权保障。

 

第四部分  我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19、以和解哲学取代斗争哲学

鉴于过去一百年间奉行“斗争哲学”的传统,今天,中国执政党领导人,在思想理论上迫切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以党的代表大会决议的方式宣布 “以和解哲学取代斗争哲学”,并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务身份宣布“大赦天下”,实行最彻底的社会大和解。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姿态,而是启动一种真正具有社会动力学意义和人性人道人文意义的战略程序。

 

20、建立新的“思想平台”和“制度平台”

我的想法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自上而下有步骤地进行。比如,先要建立“两个新的平台”,即思想平台和制度平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所有国家、民族或地区,当她走到某个历史关口的时刻,该作的事就不能“绕”(无论是纯技术性的绕,还是由恐“乱”心理带来的策略性的绕,更别说另有隐情、或别有用心的绕)否则必付出惨重的社会代价。

 

21、超越“帮派政治”,进入现代政治文明

如何摆脱“帮派政治”是中国能不能进入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问题,也是极其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稳健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要进入现代政治文明,当代中国不仅要有果断得力的“并省官吏”的举措,更要建立一个不因政府首脑更替而出现大量变换科层管理人员——公务员职业化和军队职业化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

 

22、从“新农村建设”到“新乡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应突破把着眼点放在“农”这一业态经济关系上的局限,而是把全生态社会建设与和谐发展、系统发展置于中心位置。既然新乡村建设,是一种社会建设,那么,新乡村建设的主体,就是包括乡村人群(目前以老弱幼为主)、地方政府机构、有普世正义意识的知识阶层、有人文意识的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就是说,“新乡村建设”要依靠“社会力量”来进行。

 

23、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的思考

Better city,Brtter life!但是,与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相应的“土地二元”、“身份二元”政策,依然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更拖累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发展。中国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成败仍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命运。出路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和尊重农村居民主体地位,采取以城乡社会建设为目标(生活)主体、以区县级政府为规划(规则)主体,以社会力量为建设(开发)主体的三极机构策略。

 

第五部分 新社会主义结构和社会功能

 

24、全生态社会建设论——关于“共生主义理念”的说明

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信仰或理论,而是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实践着的、待完善的“现在进行时”——“全生态社会建设”概念,正是这一实践努力阶段性诉求。产主义理念及其实验的冲击波,激发了资本主义进行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然由于其注重的是一种“共结果”的“共产关系”而在实际运行和操作上很难彻底执行;只有注重“共过程”的“共生关系”的共生主义理念,才能构建起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普遍正义和福祉原则的社会形态。

 

25、社会和解是走出维谷的唯一出路

我坚定地认为,对内实现社会大和解,对外树立魅力大国形象,应当成为从社会文化再造,到中国再造的当代主题。在一个被仇恨、斗争哲学思维浸润了一百多年的国家,如果形不成“和解共识”,也就不存在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而没有公民社会的成长,中国只能囿闭于“官-民二元政治结构”之中,而无法迈进“国家权威-宪政秩序-人们主权三元社会结构”的康庄之路,并最终形成明晰统一而富有魅力的国家形象。

 

26、呼唤当代中国的“社会元勋”

为了再次避免爆发生灵涂炭的社会大革命 ,中国亟需重建人民共和国制度,亟需重建自己的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与世界经济政治兼容的社会秩序、重建自然文化生态环境。其中,一种可能又可取的国家政体形式——中共社会元勋立宪制联邦人民共和国。以“坚持一项核心原则、确立四大法权保障、实行七权分置治理”——就是这一建设性工作之一。

 

27、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

“以社会建设为中心”是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自然延伸和自然拓展,是“累积性的开拓”、“续短扬长补白”型的建设,是新世纪新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布局”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8、中国特色新社会主义论

让我们建设“讲理”的世界,避免理论探索走进“眼前利益”误区,扎实回到中国社会现实中日益严重的“体用两张皮”问题的解决上来,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适应全球化背景需要的矩阵网络型政治结构并据此做出新的制度安排。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新社会主义”,——或称为“社会共生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附录一:一个“精神裂变症”患者的自述

附录二:我的思想(初步综述)

 

 

0

igs002@symbiosism.com.cn

周一8:00至周五17:00,可以点击咨询